[摘要]合同是我們現代社會經常用到的一種文體。《現代漢語》中解:合同是“兩方面或幾方面在辦理某事時,為了確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而訂立的共同遵守的條文。”而通常我們遇到的是都是民事合同,它是當事人或當事雙方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廣義合同則是指所有法律部門中確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關鍵詞]合同;契約;質劑;約劑
合同和協議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什么區別,都是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達成的一種契約。簡單地說,就是你情我愿,然后把大家都同意的事情固定下來,說明白,說清楚,并就這個事項達成一致的意見,這就是協議,在法律上也叫合同。
我國合同起源很早很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產生了。不過那時候它不叫合同,而是叫“質要”。《左傳·文公六年》載趙盾所作“夷搜之法”中就有“董逋逃,由質要”,這里的“質要” 就是指古代買賣貨物的券契,亦泛指券契。西晉杜預 注:“質要,券契也。”唐初大儒孔穎達 疏:“由質要者,謂斷爭財之獄,用券契正定之也。”為什么把這種作為憑證的券契稱為“質要”呢?“質”就是可以作為保證的人和物(現在有“人質”之說),“要” 通“約”,就是約、結的意思。可見“質要”是為了作為某種保證所締結的一種憑證和券契了。
春秋時代,由于奴隸買賣逃亡日漸普遍,在確認奴隸身份和歸屬的糾紛很難再繼續采取周文王的“有亡荒閱”的行政措施(意即奴隸逃亡后被他人據為己有而不歸還原主的,經原主之請求得以在可疑地區進行大搜捕。依據奴隸身上的烙印等符號得以辨其所屬。然后對窩藏者加以制裁),于是便產生了一種新的裁定原則,這就是“董逋逃,由質要”。即在處理逃亡者身份及所屬的糾紛中,要以相應的契約文書來判斷。
當時隨著買賣市場交易的需要,還出現了一種長短、大小不一的契約,稱為“質劑”。 這種契約寫在簡牘上,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份。因為當時還沒有紙的緣故,所以就寫在薄木片上。用于買賣奴隸、交易牛馬等,券契就寫在長木片上,稱為“質”;用于買賣兵器、珍異之物交易等,券契就寫在短木片上,稱為“劑”。兩書札合在一起,叫做“質劑”。這些都是由官府制作的,并且由“質人”專門管理。
而在那些諸侯和各級貴族之間,為了保障正常交往的秩序,也常常與平等的主體方達成合約,以期共同遵循,這種相互結盟的盟約稱為“約劑”。《周禮》有“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東漢鄭玄 注:“約劑,要盟之載辭及券書也。”“約劑”也是各執一份,作為以后發生爭端或訴訟時作證據之用的。這些盟約的內容既涉及締約各方之間平等交往的行為規范,如買賣自由,不許屯糧不售,不許獨攬山川之利,不許以鄰為壑等。也涉及內部的行為規范,如不要藏匿奸人,不要妻妾倒置,不要專殺大夫等。有時也會引起“國際交涉”。盟約中有起誓之詞,還有專門的儀式如“歃血”、“埋牲”之類。在這種盟約中,神充當了契約的見證人、保存者和監督人的多重角色,而國家民族的滅亡則成了對違約一方的潛在的懲罰。于是,誠實履約的觀念,成了對神的敬畏、對祖先信奉觀念的一個自然的衍生物。
此外還有稱作“傅別”的。“傅”,著約束于文書;“別”分別兩份,各得一份,雙方都要受到約束,都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的。還有雙方都要承擔的責任的稱為“判書”。“判”,就是半分而合,兩家各得其一。說白了,所有這些都是當時的各種券契分執的合同而已。
由此可見,我國的契約合同早在西周時就已經產生,春秋戰國時更是發展得比較成熟和完善了。
到了東漢,開始把文書券契稱為“契”。許慎《說文解字》:“凡質劑之書卷,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
直到唐代,終于有了把文書券契稱作合同的。賈公彥 蔬《周禮》“判書”時,就對判書作了解釋,“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別、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唐代以后,元明時,質劑、傅別、契、合同都混用。而清代,只稱“合同”、“文契”或“契約”。清《通俗編》:“今人產業買賣,于契背上作一大字,兩字中央破之,謂之合同文契,商賈交易,則直言合同,而不言契,其制度謂來俱甚古矣。”而清代后期,則多稱合同為“契約”,并規定:土地、房屋買賣等訂立的契約,須向州縣納稅,由州縣粘連于布政使司所頒契紙的契尾,加蓋鈐印,方能成為正式契約。
新中國成立后,保留了合同的說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人們頭腦中法律意識日益增強,合同應用更為廣泛。商業服務、科學技術、文化交流等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在。就業、勞動、承攬、買賣、租賃、委托等各個行業,都離不開合同。短到幾天的旅游,長到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勞動、協作合同,所有這些都要通過合同的方式來加強雙方的誠信及法律的制約。
另外為了加強國家間的經濟合作、技術交流和外交事務,兩國或多國經過多輪的會談磋商,最終達成了共同的協議,這種協議和合同無異,稱為“協議書”或“議定書”,這也是互相遵守的一種條約。
我國分別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008年1月1日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新《勞動合同法》重在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被譽為勞動者的“保護傘”,他為我國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提供法律保障,是我國勞動保障法制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保護了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張石硯,江蘇濱海現代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