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必將為廣西經濟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如何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出的挑戰,是廣西各行各業必須思考的問題。對于廣西高職高專院校而言,他們必須進一步加大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惟其如此,廣西高職高專院校才能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關鍵詞]中國—東盟;廣西高職高專;人文素質教育
一、引言
近年來,學術界關于如何提高高職高專人文素質的研究,可以歸納為如下五個方面。第一,就是如何開設課程來提高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的論述,如張旭及李艷靜(2009)、曾險峰(2010)肯定了開設《大學語文》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如張泰及張芳慧(2010)主張開設文史哲、藝術、社交與應用等課程來進一步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素質,而張敏及楊孝春(2009)明確了開設《中國文化概論》所能達到的積極效果。第二,多數學者,姜日韋(2007)、鄭開順(2008)、岳鵬霞(2009)等認為開展豐富多姿的課余文化活動是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第三,有學者認為適當借助一些載體,也可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素質。如劉高遠(2008)指出高職高專校報對于人文素質的提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劉黎及胡珍(2009)認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第四,有學者,如黃欣加(2007)認為可以利用“人文奧運”來培養提高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第五,學術界已經意識到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就此學者如李春萌(2006)、王麗(2007)、戴旻及陳國生(2008)等已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議。毫無疑問,這些研究對于進一步提高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質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關于提高廣西區高職高專人文素質的研究并不多見。為此,本文擬就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區高職高專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做一些探討。
二、新形勢下廣西區高職高專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2010年元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這必將為廣西的經濟文化建設來帶空前的歷史機遇與挑戰??梢钥隙ǖ氖?,此機遇與挑戰必將涉及到各行各業,包括高校。據我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布的統計數據,截止2010年8月30日,廣西共有41所高職高專院校(包括民辦院校)。廣西區的高專高職院校主要分布在南寧、柳州、桂林,其余的地級市基本上也有分布,但數量上則相對較少,分布較為合理。應該說,廣西高職高專所開設的專業各具特色,與社會所需密切相關,均為廣西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專業。那么,在新形勢下,即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影響下,廣西區的高專高職院校該如何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如何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帶來的挑戰,進而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來加快自身的發展。本文認為,為了應對新的挑戰,把握機遇,廣西區的高職高專院校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出能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關于廣西區的高專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我們可以從高專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培養目標及高專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加以分析。
關于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辦學定位,《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第一條就做了明確的規定:“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至于我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第二條是這樣規定:“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為指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
由高專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及培養目標可見,高職高專院校是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素質當然就包括人文素質。然而,當前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文素質令人擔憂。對此,黃欣加(2007)已明確指出:“高職高專學生普遍對自己所受教育的特點與目的還不十分清楚,有的學生對上高職高專有自卑心理,認為高職高專學生比普通高校大學生低一等,因而自己看不起自己。一些學生無視學習的責任,終日沉迷網吧,無所事事,逃課、睡徽覺、帶女朋友游山玩水,混耍胡鬧,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發生混亂,心里一片空白。他們文化素養較差,知識面較窄。”
(二)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廣西各高職高專院校要著重在“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等四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必須采取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筆者認為,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必須遵循連貫性、實效性、針對性的原則。此外,還要加強教師人文素質培訓。
1、連貫性
眾所周知,現在高職高專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質文化豐富,但缺乏與人合作、缺乏團隊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由此可見,在高職高專學生中開展“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四個方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經歷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換言之,需要貫穿整個高職高專學習階段,也就是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必須開展此項教育。只有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上述目標才能有望達到。當然,各個時期內容應該是不盡相同。
2、實效性
在對學生開展以“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為主要內容的人文素質教育,廣西各高職高專院校必須注重教育的實效性。為此,在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之前,有關部門、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制定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東盟博覽會招募志愿者之機,對學生進行以“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為主題的教育,說明入選志愿者的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是服務社會的難得機會,以此鼓勵更多的自愿者報名參加。此舉勢必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如可以開展形式、內容多樣的暑期社會實踐,讓學生走進農村,尤其是廣西邊遠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這樣可以使得學生進一步了解廣西民族地區的實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建設廣西的熱情。邀請有關專家給學生做新形勢下廣西經濟文化建設形勢的專題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學生必將更清楚當前廣西經濟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歷史機遇及挑戰,也必將激發學生加倍努力學習包括專業知識在內的各項知識、技能。惟其如此,他們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肩負起建設富裕文明的廣西的歷史使命。此外,還可以安排一些在各自行業里的成功人士,特別是校友,做成功事跡報告會,畢竟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此激勵學生發奮讀書,報效社會、報效祖國。
事實上,只要方法、措施得當,組織得力,20歲左右的高職高專學生是可以逐步達到“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的目標。
3、針對性
對高職高專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不能漫無目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必須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進行,這樣才能取得成效,才能達到既定目的。
對新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高專的教師應該要做好調查工作,摸清學生入校前的人文素質的基礎,也就是要做好大學開始階段與中學階段的有機銜接,從而更有針對性對新生制定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案。
作為我國五個自治區之一,在廣西生活著壯族、瑤族、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我們務必要尊重他們的民族信仰及民族習慣,切不可一刀切,絕不能侮辱少數民族學生某些與眾不同的習慣。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維護了我國民族團結。事實上,教師也可以利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來教育廣大學生要促進民族間的團結,增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梁文穎,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