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學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
今年,剛接了一個初二班級,發現很多學生上英語課無精打采,接這個班之前就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比預期的還要糟糕,在和學生們的聊天交談中得知,很多學生已經對英語喪失了信心,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主動地去接近他們,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他們,分析他們學英語的狀況,找出英語差的原因。
(一)理解、尊重、關愛學生
學困生同樣也有進取心、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成了差生,我們不能鄙視他們,更多的需要幫助他們。針對大多數學困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壓抑感、自卑感,但又想和老師主動接觸的情況,我們要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設身處地的體會他們的想法。記得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學生主動的跑來跟老師說,“老師,你能不能也提問提問我?”這讓老師很差異,因為老師知道他的能力,就是提問他,也未必能回答上來,但他跟老師的話語,說明他內心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認可的。他們畢竟還是13、14歲的孩子,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問候,都能給他們帶來無比的欣慰和快樂,產生學習的巨大動力。
(二)積極鼓勵,增強信心
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對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拿起表揚的武器。對于學困生,當他們取得好成績時,老師要學會在全班同學面前給予表揚,這樣可以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使他們的信心倍增,這樣,他們也就產生了對學習的興趣。但當他們回答問題錯誤的時候,老師不能直接地批評,而要委婉地指出錯誤,如果一概的否定,他們的心理壓力會加大,下次也不敢再回答老師的問題了。常對孩子們說些鼓勵的話,如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exellent” …同時,老師還要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常讓他們朗誦課文,上臺演講,早自習的時候,可以選發音還不錯的學生上臺帶讀,時間長了,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這些學生對學習也會逐漸地感興趣。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找出他們的積極因素。
二、充滿激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一)課前準備工作——備課
所謂的“備課”,不僅要被教材上已有的知識點,還要備學生,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備教材,很容易理解,就是要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本課的重難點,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由淺入深。
備學生,首先要對這個班級學生對英語的認知水平做一個整體的了解,針對學生進行備課。由于我們是農民工子弟學校,很多學生小學都沒有開設英語課。因此,在備課的時候,要兼顧到這些孩子的特殊性。對于那些壓根就沒學過英語的學生,如何激起他們學英語的興趣呢?但同時又要保證那些學了點英語的同學,不至于讓他們覺得課程太簡單,沒必要聽,從而失去了聽課的興趣,那么如何做到兩者兼顧呢?例如,在教學生們單詞時,你不能簡單的教會發音,教會拼寫,適當地多舉些與生活貼切的詞語或句子,把孤零零的單詞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幫助學生記憶單詞的時候,還真正掌握住單詞的用法,同時,也激起他們學英語的熱情。因此,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多做些這方面的準備,不能僅僅用書本去教,同時,還要合理的利用課堂上的資源。
(二)課堂中心環節——上課
英語課堂中,作為主導者的教師應該是充滿激情的,這樣才能調動其整個課堂的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首先老師走進課堂要面帶微笑,不能帶著任何情緒進課堂。老師的微笑是最具感染力的,會感染學生,從而給課堂帶來生機,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其次,老師要注意語音語調的把握。如果教師說話的語調平淡無奇,會使學生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教師上課時講話抑揚頓挫,富有感情色彩,在這樣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受教師情感的影響和感染,就會產生對知識渴求,學生也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 ,同時也使記憶、思維能力得到改善,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再者,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借用多媒體這個現代化技術的平臺,采取直觀的圖畫演示,有利學生更加形象的記憶。還可以采用競賽的形式,激勵學生。此外,還有豐富的游戲活躍氣氛,讓學生在“玩”中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借助集體的力量感染學困生,班級的學英語氣氛濃,外語成績好,那么對一小部分學困生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教育力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會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壓力,不好意思不學好英語,別人的英語能學好,我也行!
三、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說明家長、家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我們學校是農民工子弟學校,還存在著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這些孩子的動手能力偏差;還有大部分孩子的家長都在周谷堆附近干些小生意,更加的無暇顧及孩子,甚至有的家長一次面也沒見過,開家長會也會因為生意忙等種種借口推脫,他們“很放心”的把孩子交給老師,對于這群孩子,老師要多和家長建立聯系,如電話聯系、家訪等,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和在校的動態,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之,學困生的概念是相對的,在學習中,成績上的差異是難免的。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幫助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學生。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鼓舞和幫助。學困生更需要老師的關注和愛護,老師要給學困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盡快擺脫“學困生”的包袱,走向自信和成功。
作者簡介: 蔣麗,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