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當前的開展狀況不盡如人意,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針對人文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高職院校實際,精心設置人文課程,改革教學方法,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探討
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培養、發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學習人文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一種品質的重要途徑。人文素質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職院校中人文素質教育普遍被簡化、淡化和虛化。一些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除兩課外,幾乎是一片空白。即使開有這方面課程,也只是幾門選修課,不成體系。
高職院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園人文精神貧乏和生態惡化。一些學生缺乏人文情感和人生理想,人文素質低,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殘疾”,價值觀、道德觀混亂,不思進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會良知、同情心、責任感、正義感,缺乏合作意識,對教師冷漠,對家人缺乏親情,不懂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的常識,缺乏表達能力,寫一封求職信錯字連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給自身造成了致命傷。高職院校如何深化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高職院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認識方面的,有價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條件限制方面的。
(一)對辦學宗旨的認識有偏差
一些高職院校認為,高職教育既然是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計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辦學要以就業為導向,課程安排、實踐實習都以技能學習為主,一切課程安排的原則是看其是否實用。人文課程毫無疑問地被劃在“實用”的范圍之外了。學校首先要保證的是實用性課程,即能使學生拿到飯碗的課程,人文科學內容的課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門嚴令開設的“兩課”外,其他人文課程可有可無。出現了“技術至上”的傾向,教育的終極目的被放棄,學校完全成了職業訓練場。
(二)對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改革意見的理解執行是取頭去尾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關于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學內容要突出基礎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一些學校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進行科學規劃,對理論課大加砍削,人文課程首當其沖,成為被削減的主要對象,甚至部分專業幾乎將人文課程清除殆盡。但教育部這一改革意見的后面講到:“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培養的是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一些學校只管大砍人文課,顯然違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只求單方面發展,不求全面發展。這種做法是百害無一利的。
(三)人文素質教育的條件較差
高職院校大都建校時間較短,層次相對低,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蘊。在師資引進培養方面,側重雙師型教師和技能型專業教師,學校缺乏高質量的人文學科教師。僅有少數的人文學科教師有無力應對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在招生時是最后一個批次錄取,又深受應試教育的危害,使得這些錄取生的人文素養更差,對人文科學興趣不大,這也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開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深化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我國高職院校自創辦以來,人文教育直不受重視。許多院校過分強調實用性,導致眼光短淺的實用功利主義辦學思想的蔓延。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高職院校要在注重實用性、突出實踐性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教育的各個環節著手。
1、確立人文素質評價標準。確立科學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質評價標準,在學生中有導向作用。評價標準就是“指揮棒”,有了這個“指揮棒”,既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人文教育變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學生自覺提高人文素質。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各大學更加重視以綜合素質評價學生。據報載,天津大學已開始實行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該體系共設立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科技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能力水平6個一級指標。其中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等都與人文素質有著明顯的聯系。天津大學的這種做法如果在高職院校加以推廣,必將促使學生自覺提高包括人文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
2、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建立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模式,起碼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擬出教學計劃,開設人文課程。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我們要拓寬學生的人文科學知識面,寓素質教育于知識傳授之中,就必須開設一定的人文類必修課和選修課。其次,要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單靠幾門人文課程是難以奏效的,不論是社會科學學科還是自然科學學科,都可以結合傳授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學的任務是求“真”,但自然科學也內在地存在著“善”和“美”。如近來人們愈來愈關注的科學美、技術美,就是從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中發掘出來的美學分支(屬人文科學),這說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有著內在的聯系,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相通的。在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掘其中的真善美的內涵,善于以科學家的奉獻精神作為人文教育的素材。
3、改革人文課程教學方法。文化藝術教育的骨干課程是《中國文化概論》、 《大學美育》、 《音樂鑒賞》、 《美術鑒賞》、 《影視鑒賞》等必修課或選修課,還有旨在幫助學生對中外文化名著有所了解、加深印象、深入研究的導讀課。在以上課程的教學中要重新審視并超越傳統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盛行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及過分強調系統性、完整性,講細講透的教學要求都不適合人文類選修課和導讀課。為了幫助學生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要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獲得知識、提高素質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動性。因此要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和選擇性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直觀形象教學,以幫助他們將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
4、開展課外文化藝術活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我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在學校組織的各種藝術節和文化節上,學生有機會進行直接的審美實踐和審美創造,展示自己雖不成熟卻充滿熱情的作品,體會運用藝術形式進行交流的感受,體驗藝術創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開展文化藝術活動,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其它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理想、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有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說,通過親自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往往更為深刻與牢固,影響及于終生。因此,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有助于人文素質的內化,而進行直接的藝術創作則是內化的文化藝術修養的外露。
人文素質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養成教育,需要教師的人文科學知識、理論的傳授,更需要人文環境對學生心靈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部分教師所能完成的,需要學校多個部門的人員共同努力,來共同推進人文素質教育。非人文學科教師應該在所教授的專業課中挖掘提煉人文因素,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教育。應利用有影響的校園媒體實施人文精神教育,通過校報、校刊和校園廣播來育人,學校應通過多方共同努力,營造出健康的人文環境,濃化校園的人文氛圍,增厚校園的人文底蘊,來共同促進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還需大家共同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1998
[2]李維武著:《人文科學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錢理群:《強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離是一種倒退》,《中國改革報》1999年6月2日。
作者簡介:韓鴻雁,鶴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