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浪漫主義時期在西方鋼琴藝術發展史上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時期,鋼琴音樂也成為眾多浪漫主義作曲家最能展示時代音樂風尚的領域之一。對西方鋼琴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意義的浪漫主義鋼琴音樂所顯現的美學特征進行系統研究,使我們從整體上把握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美感特質,深入理解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深成意蘊,是對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相關研究的有利補充,也可作為我們演奏、欣賞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美學依據。
[關鍵詞]浪漫主義;浪漫主義鋼琴;美學特征
一、浪漫主義淵源
(一)浪漫主義的時代背景
十八世紀末,在德國,以施萊格爾兄弟為首的一批詩人,在詩歌的創作中,強調抒發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而且這種想象和幻想是無拘無束的,不受到任何程式、規則所束縛的。隨后,這種創作理念從德國向歐洲其他國家傳播,在英國,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出版《抒情歌謠集》,認為詩歌創作要抒發個人真實的內心情感,重視想象的作用;法國的雨果認為應當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將善良和邪惡、黑暗和光明、崇高和猥褻予以對比,以揭示人的本質特征。至此,浪漫主義思潮在歐洲全面盛行起來,它著重關注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把熾熱情感的抒發作為最終目的,藝術語言熱情奔放、想象夸張,修辭華麗,最終成為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
(二)浪漫主義的音樂觀念和浪漫主義鋼琴的發展
具有非語義性、非具象性質的音樂藝術,在本質上于浪漫主義有著天然的聯系,盡管在音樂發展史上有著明確的古典主義時期,也誕生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等偉大的音樂家和音樂作品,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種浪漫主義性質和嚴格的古典結構并存的情形,因為音樂這門藝術的本質特征,就是帶有濃郁的情感指向性的。而到了浪漫主義時期,這種情感的表達不用再暗藏于和諧的形式背后,可以溢出情感的外殼,盡情的進行抒發。黑格爾就強調:“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快、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哀傷、痛苦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的情緒都屬于音樂表現特有的領域?!?/p>
在浪漫主義全面發展的時期,鋼琴作為當時表現力最強的樂器,以其豐富的音樂色彩和極大的音域,受到了浪漫主義音樂家的青睞,獲得了更加獨立的地位。同時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鋼琴自身的制造工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富有革新意義的踏板裝置的加入,使得琴弦之間能夠發出共鳴,產生了一種和聲混合的音響效果,大大豐富了鋼琴的藝術表現效果。鋼琴發出聲音愈發的飽滿、豐富和結實,成為了與管弦樂隊相抗衡的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其次是鋼琴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以肖邦和李斯特為代表的鋼琴家,把鋼琴演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雙音、八度、和弦連奏、琶音以及八度以上的音程分解和旋等等,時常出現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中,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音樂表現手段。
二、浪漫主義鋼琴的美學特征探析
(一)情感美
首先是情感的主觀性,主觀性是指人的內在心靈世界的主觀表現,音樂的主觀性是指用音響手段表現人的心靈感受和主管世界。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藝術家們,擁有了充足的施展創作個性的空間,他們在作品中的情感表現,不再是具有共性的情感表達,而是一種更加自由化、主觀化的“我”的情感,然后把這種主管的情感通過作品表達出來,希望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取得更多的共鳴,從而產生出主觀的普遍意義。他們用鋼琴這種世界上最具有表現力的樂器,表達著他們對于整個世界和現實生活的各種現象、場景、人物的主觀感受,反映純主觀的、但也帶有一定社會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感。李斯特作為一個匈牙利人,炫目的鋼琴技巧下,包含著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注,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和節奏,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生動的反映和運用;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通過鋼琴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詩意,把鋼琴的表現力發揮到了精彩絕倫的境界;舒曼的作品短小精干,充滿著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意蘊;門德爾松的作品形式簡練,清新樸實,旋律富于聲樂性。浪漫主義鋼琴家用極富個性的音樂語言,抒發了主觀的情感,豐富了我們的情感視野,成就了五彩斑斕的鋼琴情感世界。
其次是情感的豐富性,前文中提到,每一位浪漫主義鋼琴家都有著屬于自己奇特的情感指向,所以帶有濃郁主觀特征的同時,也造就了情感的豐富性。首先是深厚的民族情感,19實際是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鋼琴家們表現出了對民族價值觀的肯定,對自己民族和祖國的深切熱愛。李斯特所創作的《匈牙利狂想曲》,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肖邦的《敘事曲》從波蘭民間的詩歌中汲取靈感,從民間音樂中借鑒和發展了其簡潔的史詩敘述性和淳樸的抒情風格,直到后來流亡海外,作品都始終關注著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其次是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貝多芬的《田園奏鳴曲》,寬闊、質樸而優美動人,表現了自己和大自然的合二為一,門德爾松的《威尼斯船歌》,把輕舟蕩漾,水光浮動的景象描寫的惟妙惟肖,把自己對于大自然的熱愛體現的淋漓盡致。
(二)詩意美
浪漫主義思潮是從文學領域開始的,特別是詩歌創作的空前繁榮是任何時代都難以比擬的。面對不滿的現實,浪漫主義者從另一個更高的、理想的、超驗的世界來重新設定現實的世界,他們認為人的內在世界有著比理性更高的更本質的東西,只有詩才能向這種人的靈性發出呼喚。這樣的意識影響到藝術創作中,使對詩意的追求成為浪漫派藝術共同的審美目標。
首先是標題音樂的確立和發展,浪漫作曲家要求他的聽眾在他的音樂中聽到剛好他想表現的東西,因此,他給他的音樂以特定的名稱,有時甚至在一個作品前面冠以一首短詩,來防止聽眾武斷地解說音樂的詩意,并預先把他的注意力引向詩情畫意的構思,引向某一個細節。浪漫主義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標題性鋼琴音樂,作曲家賦予鋼琴音樂以文學形式的描述,從詩中吸取意象塑造。我們在充滿詩意的浪漫主義鋼琴音樂感受到對幻想的偏愛,對逝去時光的追憶,對于捕捉永恒的向往;感受到作曲家把生命、死亡、愛情和夢境的神秘的魅力賦予了鋼琴音樂的表達,一個個夢幻的世界充盈著我們的內心。
其次是直接根據詩歌進行創作,許多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作品直接與詩有關。如在舒曼的《C大調幻想曲》中,一首斯萊格爾的小詩被直接引入了篇首:“在紛繁的塵世之夢里,震響著一個小小的聲音。它透過一切的聲音,傳向那暗地竊聽的人”。 肖邦自己也曾對舒曼說他的“某些敘事曲是受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支的史詩內容啟發而寫的”。柴可夫斯基《六月一船歌》是鋼琴套曲《四季》中最為著名,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它是根據阿·普列謝耶夫的一首詩創作的。鋼琴家們在詩歌上取得了情感的共鳴,繼而用音樂的手段進行全新的詮釋,豐富了詩歌和鋼琴本身,也帶給我們濃郁的詩意美感。
三、結語:
浪漫主義鋼琴音樂是自由的、無限的、夸張的,它宣告了情感作為“最內在的自我”,在理性的法則面前擁有了更加獨立的地位。情感、直覺等感性因素注入浪漫主義鋼琴音樂中,使浪漫主義鋼琴音樂散發出更多人性的光芒。當西方的鋼琴音樂走在我們的前面,我們要學習的不僅是技術、技巧,更重要的是獲取一種文化內涵,一種藝術精神。技術、技巧是不斷發展的、是暫時的,而精神、內涵的獲取才是永恒的。只有這樣,當我們學習、欣賞西方鋼琴音樂時,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魅力;當我們努力構建中國鋼琴學派時,才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作出更多、更好“有意味”的中國鋼琴音樂。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世界圖書出版社,1999年版
[2]馮丹、姚純青、張凱譯,《鋼琴藝術三百年》,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張澤民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版
[4]邢維凱《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5]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華夏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劉水,菏澤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