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戲曲與西方戲劇是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藝術觀念的產物, 由于這些不同的因素, 二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審美品格。本文從中西哲學和中西文化形態兩個方向解釋了中西戲劇品格差異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中國戲曲;西方戲劇;哲學;文化形態;差異
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同樣是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 但是西方戲劇成熟很早, 在公元前5 世紀左右就產生了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和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創作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戲劇作品。而中國戲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萌芽, 經過了唐玄宗辦“梨園”的時代, 到宋代的雜劇和南戲,最后到了元代才臻于成熟和繁榮,比古希臘戲劇晚了1700多年。西方戲劇很早脫離了儀式,開始成熟,在這同時也就日益遠離了戲劇的最初起點:儀式及其儀式中所代表的游戲精神,強調其“模仿”功能,而中國戲曲始終具有儀式化特點,重視戲劇的綜合表演給人帶來的情感愉悅。因此形成了二者不同的基本品格:西方戲劇強調寫實性,追求真實感,儀式化決定了中國戲曲的程式性、虛擬性和抒情性。
一、與中西哲學對文學審美理想的影響有關
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可以說是它的總體意向和主導觀念。實際上,“天人合一”思想恰恰就是中國文化審美理想中“和”為美的最高形式,而陰陽之變,融會貫通,又是“和”的根本原因。在“天人合一”的“和”為至美的藝術哲學思想追求中,中國悲劇固然也關注到了人類生活中各種類型的悲劇現象,諸如“天命觀”、“性格論”及社會與時代的苦難等,但是,矛盾是必然的卻不等于沒有化解的可能,沖突是本相卻不能說沒有求得平衡的設想。即使作家以非理性的、虛幻的形式去化解這種矛盾和沖突,也是可以接受和認同的,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和”為上的集體無意識積淀的文化的、審美的需求。于是,東方包括中國的神秘主義理性在此凸現出巨大的潛意識能量。
西方哲學一開始就以其對自然的理性分析,呈現出與中國人迥然不同的思維形式。如泰勒斯提出了關于“水”的本體說,即水是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的歸宿。正如羅素所言:“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這種說法可以認為是科學的假說,而且絕不是愚蠢的假說。”希臘人的分析精神,使他們大大提高了演繹推理的能力。由于受到這樣一種哲學精神的影響,即西方哲學在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思考和觀照時,偏向于更多作一種極為理性的思辯和分析,于是,在面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苦難乃至于人生的逆境,并以悲劇的文學形式加以呈現時,他們更多強調的是人類生活的本相、本真狀態。因此,從“命運悲劇”到“性格悲劇”,再到“社會悲劇”,當現實生活中人類自身的力量或理性無法解決身處逆境的悲劇命運時,以“沖突”而非“中和”的形式結束就是必然了。
二、與中西不同文化形態對文學美學理想的制約相聯系
希臘文化對于整個西方的影響之大是世所公認的。希臘民族從遠古時期就生活在沿愛琴海周圍散布的、大大小小的數百個島嶼上。這些海島土地貧瘠,不利農耕但利于放牧。所以當農田和牧場失去養分后,希臘人便以種植橄欖并以橄欖油換取糧食為生,后來希臘人從貧窮的農牧業逐漸轉向商業和航海業。在航海中,每一個個體的作用、每一個個人的價值與地位都受到尊重。此外,海洋生活開拓了希臘的視野和胸襟,使他們較快地走向文明和成熟。他們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心胸開闊,易于擺脫狹隘的地方性觀念和傳統習俗,不易迷信固有的傳統的東西。這就促成希臘人的懷疑精神和對絕對權威的否定,同時也逐漸促成其社會的開放性。
與此相反的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發展起了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內陸文明。農業生產對自然的依賴性很大,強調人與天調,彼此和諧。特別是農業生產主要是經驗性生產,所以,有經驗的老人、長輩被奉為首領或權威,從而使整個民族形成尊重傳統、被動接受祖傳經驗的習慣心理并造成嚴格而穩固的宗法制倫理秩序,而宗法制倫理秩序又成為專制王權的社會基礎,構成了倫理興邦治國的系統整體。同時,在封建大一統的倫理規范控制下,中國人提倡道德自律作用,鼓吹忍讓節制;反對個人行為汪洋恣肆,張狂自大;人際關系中主張中庸,制止劍拔弩張,推崇“和”為貴。這一切影響到藝術美的美學理想:追求中和之美,欣賞嫻靜之態,創造和諧優美的意境,在人文價值取向上蘊涵了更多善的因素。
三、結語
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作為世界戲劇史上的戲劇樣式,有其深厚的文化和美學根源,因此,一種文化上的追根溯源顯然是必要的。如果沒有文化上的追根溯源,對于世界戲劇藝術的認識就會失之膚淺,甚至不可能深入地去體悟戲劇自身的形式與意味。本文將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放在其文化形式中加以審視和比較,不僅是兩種戲劇審美樣式的差異,更主要的還體現為兩種文化形態之間的碰撞。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突顯其對象的個性,也才能夠更深入的把握其審美與文化的特質以及其發展流變的趨向。
參考文獻:
[1]藍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2]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3][美]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石天曙、滕守堯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作者簡介:易丹,重慶市沙坪壩區四川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