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有效的課堂教學總體現出這樣的教研方向:閱讀賞析向寫作訓練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閱讀—賞析—研討—歸納—臨寫。這一流程包容著對學生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綜合訓練,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成為有效課堂教學的至高追求。
[關鍵詞]精選文本;有效訓練;提升寫作能力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方法指導,是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織衣織褲,貴在起步;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好的文章結尾能給人“手有余香、余音未盡”之感,給人留下久久回味的空間。如何才能寫出余音繞梁、耐人尋味的結尾?這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技能,它由語言、想象、謀篇布局等能力因素構成。
針對如何寫好文章收篇問題,結合學情,談兩點體會:
一、精選文本,引領賞析結尾神奇
初中語文課本不少優秀范文,結尾都很有特色,有的甚至十分精彩。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深度領悟這些范文結尾的寫法,讓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從而在此基礎上試著進行改寫、續寫,實現學生由知識到能力遷移。舉例分析如下:
耐人尋味的結尾。《社戲》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句話勾起了多少讀者的遐想。其實不在于戲、豆的好壞,是兒時的伙伴、童年的美好、純樸的感情在作者心靈深層的積淀。也會撥動我們的心弦,聯想起自己永遠失落了的童年,人人都會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生發這種“失落感”,魯迅能在讀者即將放下書本時,使他們欲罷不能。手中的書本放下了,心里的人生經歷的書本卻又翻開了,這種結尾令讀者回味無窮。
深化主題的結尾。《孔乙己》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用猜想作結尾,這里“大約”和“的確”看似矛盾,實際正是作者結篇高妙之處:這樣的結尾帶給人們廣闊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悲劇意味。因為“我”到“現在”一直未再見過孔乙己,也沒有得到一點關于他的確切消息,所以用“大約”來表示猜測。但根據他最后一次離開酒店的悲慘情況,在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的死又是無疑的,所以在“大約”之后用“的確”來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出人意料的結尾。《窗》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出人意料,耐人尋味。這樣的結尾,諷刺了不靠窗病人的自私冷酷,反襯了靠窗病人的心胸寬廣。作者的贊美與批判不動聲色,富含深刻人生哲理。小說如此結尾,可謂戛然而止,讓人浮想,發人深省,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詩意雋永的結尾。《甜甜的泥土》結尾:“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絲絲的。”構思驚奇,含義無窮,富有詩情畫意。母親的胸懷給每一個孩子以溫暖和熱愛,也告訴人們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二、有效訓練,體味結尾訓練魅力
(一)質疑:生動收束,余味猶存
學習《甜甜的泥土》一文時,在臨下課時我提出這樣的質疑:“春寒料峭,埋在泥土中的糖能融化嗎,這符合生活常識嗎?”從而引發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這是一個詩化的結尾,是古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啟示。學生真正領悟后,緊接著讓學生給文章結尾續寫個符合生活常識的結尾。
改寫中一位同學這樣寫道:“那埋在泥土里的糖依然安詳地依偎在那里,他趕緊拿起一塊,糖紙還沒有剝凈就塞進口里。幾粒粘著甜味的泥土也一起被他吞進口里,那糖格外的甜,他笑了,那泥土,也甜絲絲的。” 這個與現實生活更接近的結尾,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見解,一種嘗試,一種創新,更是對原文深度的理解與鑒賞。就這樣,學生實現了由文本知識向寫作能力的遷移。
(二)拓展:把握主題,發人深省
《孔乙己》結尾含義深刻。課文研討結束后,我引導學生結合內容,按照人物發展的軌跡拓展開去,讓學生思考孔乙己離店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命運。結果學生的思索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讓我感到了學生的豐富的想象才華:
第一:孔乙己大喊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帶著一身的傷痕和滿心的不甘離開了人世。
第二:孔乙己用那兩只沾滿污泥的雙手挪到算是家的破草棚,看到自己身上的破爛夾襖,想到昔日穿長衫的讀書人,只因沒考中科舉,就落得如此下場,不由得悲從中來,放聲大哭,于是發瘋似的撕碎了以前當做寶貝的經書,想重新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可什么也不會干,終于餓死在街頭。
(三)聯想:反彈琵琶,出人意外
反彈琵琶就是不按照故事情節的通常邏輯來處理人物或事物的結局,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學完小說《窗》后。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續寫結尾: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是一堵光禿禿的墻以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學生中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他后悔自責不已,想到死去病友的品質是那樣偉大,自己卻那樣卑鄙,以至于整夜整夜難以成眠,最終在痛苦中死去。
另一種:他十分失望,心里責罵著靠窗的病友,這個騙子,根本沒有什么美景,他每天都在騙我!
兩種結尾體現出兩種觀念,前者主張人總是善良的,做了錯事總要受到良心的譴責,后者主張喪失良知的人是沒有羞愧之情,他們永遠不能理解善良人的行為。
通過續寫訓練,學生深度體驗了文本出人意料結尾的魅力,意外之余又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作為作文教學資源的再生點,反過來促進了閱讀教學的深度開展。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優秀文本資源,讓二者在碰撞中擦出火花。有意識運用這些“火花”去點燃學生的智慧,有效作文教學的“美麗”必能與閱讀教學的“美麗”同時精彩。
作者簡介:單卿之,贛榆縣沙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