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做到以“讀”帶“讀”,即以朗讀促進閱讀——朗讀能將學生帶入作品中的情境,獲得了對主題對人物深刻的理解;朗讀能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感情的音響,使文字增加活力,跳躍著生命;朗讀能培養良好的語感。
[關鍵詞]朗讀;閱讀;情境;語感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材編者精心挑選,從人物形象鮮明的小說到語言凝練優美的詩歌,從意蘊深長的散文到沖突激烈的戲劇,諸多篇目構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文學世界。朗讀,正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這美的世界,去游歷去感受的重要方式。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比珖丶壗處熡谟勒蠋熞舱J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朗讀能賦予教材生命化,是對教材的再創造”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做到以“讀”帶“讀”,即以朗讀促進閱讀。下面就結合幾個課例來談一談。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币驗槲恼率潜硎鲎髡吒兄降目陀^情境,要讓學生理解課文,重要的是使學生大腦中再現這種情境。這個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進行視聽神經的協同活動,接受文字符號的音形復合刺激,從而形成對語言意義的整體組合,產生再造想象,實現再現。
如七年級上冊《安恩和奶?!分?,安恩覺得自家的奶牛太孤獨,把它帶到集市上散心,不少人誤以為牛要出售前來問津。當第一個人詢問時,安恩的回答是——“它是不賣的?!碑數诙€人詢問時,安恩的回答是——“它不賣的!”在閱讀中有學生提出為什么兩個回答前者用的是句號,后者用的是感嘆號,前者比后者多了一個“是”,教師馬上引導學生抓住這個區別去品味去對比朗讀,學生讀出前一句的語氣是平和舒緩的,后一句語氣中包含著不滿。教師接著又問一個為什么,引導學生去體會安恩回答時的不同心理:前者是因為問話的人很有禮貌,而安恩對自己的舉動引起別人的誤會感到有些愧疚;后者則因為問話的人是個身穿血跡斑駁的罩衫的行為粗魯的屠戶,深愛著奶牛的安恩對他的舉動自然難以接受。當學生用鮮明的語氣讀出這兩句話時,他們就真正走入了安恩的內心,讀懂了安恩的情感。
又如《“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當海難發生后船上一片混亂,就在這時,船長威嚴的聲音壓倒了一切呼號和嘈雜,黑暗中人們聽到這樣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
“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怎么樣了?”
“海水淹了?!?/p>
“火呢?”
“滅了。”
“機器怎樣?”
“停了?!?/p>
船長喊了一聲:
“奧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長問道:
“還有多少分鐘?”
“二十分鐘?!?/p>
“夠了,”船長說,“讓每個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奧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槍在嗎?”
“在,船長?!?/p>
“哪個男人膽敢搶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p>
剛開始,學生對作者如此詳細地描寫這樣一段對話不太理解,特別是認為對話的前半部分沒有多大意義。教師分小組分角色進行朗讀,并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威嚴”“壓倒一切”“簡短有力”“喊”等一點一點地去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去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
當這一段對話繪聲繪色地回響在教室里,在急促的一問一答中,學生對當時情況的危急,對哈爾威船長臨危不亂的沉著鎮定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特別是當全班男生齊讀最后一句“哪個男人膽敢搶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睍r,學生的聲音堅定有力,有一個男生甚至還情不自禁地揮動手臂,仿佛他就是哈爾威船長,就站在黑暗混亂的船上。
這就是朗讀的力量,它將學生帶入作品中的情境,獲得了對主題對人物深刻的理解。如果不朗讀,是很難有這樣的效果的。
嚴格地說,書面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書面上受到局限,不能完全表達出來,因此必須通過朗讀,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感情的音響,使它增加活力,跳躍著生命,從而使學生全方位、立體化地感受。
最常見的就是詩歌教學,如七年級上冊冰心詩歌《母親》——“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碑攲W生用心去揣摩品味:“啊”是讀得輕柔一些還是強烈一些?“我只躲到你的懷里”中“只”“躲”“你的”哪個詞語要重讀?這些對語調語速停頓輕重的把握處理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理解作者情感的過程。
又如九年級上冊《鼎湖山聽泉》第八段“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仿佛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 、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于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
作者用細膩優美的筆觸,描寫了夜宿僧寺聽到的層次分明富于變化的泉水聲,表達了由此獲得的人生感悟和對鼎湖山泉水的贊美。其語言典雅凝重,駢散結合,有變化,又有節律感,在此,僅靠理性的分析是難以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和語言之美的,最好方法就是朗讀。
教師以各種形式來組織朗讀:范讀——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學生,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分配男女生朗讀不同的部分——展現泉聲或柔曼或清脆或或厚重雄渾的特點;個人讀和集體讀的配合——完成對泉聲變化和生命感悟的完美詮釋;配樂讀——以音樂之美襯托音律美情感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流淌在字里行間的語言美被學生用創造的激情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朗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朱自清父親飽含父愛深情的背影,孔乙己可憐可悲的形象,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宗璞“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生感悟,還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西湖初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江雪嚴寒,“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昂揚……都將印刻于學生的心中。這些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可以看作是生活經驗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生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于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總之,朗讀是語言學習的第一要義,朗讀與閱讀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幫助。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對朗讀的重視,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去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去朗讀,足夠多的機會去展示,讓語文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在朗朗讀書聲中得以更豐盈的呈現。
參考文獻:
羊錦繡《注重朗讀指導培養朗讀興趣》
作者簡介:何美秀,女,漢族,中教一級,柳州市三十五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