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本文主要探討了信息的概念及其時代和哲學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物質;能量;哲學
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我們的社會日益轉型為一個“信息社會”。人們已經開始將信息上升到哲學高度來予以認識。維納認為,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信息、物質和能量是現實世界的三大要素,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三大支柱。控制論的這種著名觀點之一已經得到當今科學界的普遍認同。
一、信息的含義
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信息作為科學的概念,首先是在信息論中得以專門研究的。維納(N.Wiener)在《控制論》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不承認這一點的唯物論,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1928年哈特萊(R. V. L .Hartley)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信息傳輸》的論文,對信息的研究成果為信息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申農(C.E.Shannon)1948年在《貝爾系統技術雜志》上發表的著名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標志著信息論的誕生。幾乎與申農(C.E.Shannon)同時,維納(N.Wiener)也發表了控制論的奠基性著作《控制論——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標志著控制論這門新興學科的產生。
維納(N.Wiener)把信息概念引入控制論,將信息概念與人的認識、動物的感知活動聯系了起來。他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中指出:“人通過感覺器官感知外部世界”,“我們支配環境的命令就是給環境的一種信息”,因此,“信息這個名稱的內容就是我們對外界進行調節并使我們的調節為外界所了解時而與外界交換來的東西。”這表明,信息就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并把這種適應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過程在同外部世界進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的一種內容。
所謂信息,并不是指事物本身,而是指用來表現事物特征的一種普遍形式。我國學者鐘義信指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運動的狀態,以及這種方式或狀態的直接或間接表述。”但是,顯然的是,信息與認知主體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必須通過主體的主觀認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因而,從認識論意義上講,信息就是主體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運動狀態及其變化方式,是反映出來的客觀事物的屬性。
二、社會信息
“社會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動的自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它是巳被人類認識把握,以及人類意識和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總稱。可以把整個存在世界劃歸四個次世界(一個物質世界和三個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質世界(以物質體的形武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體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為、再生信患本身的活動(主觀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儲存(人所創造的文化世界)。在三個信息世界中鑲嵌著三個社會信息世界?!盵1]
按照活動領域,社會信息又可以分為科技信息、經濟信息、政治信息、軍事信息、文化信息等等,社會信息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資源。社會信息無不對人的心靈產生影響,除非它不被心靈所感知。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而信息正是思維的材料,沒有信息,人類的思維活動就不可能展開。
三、信息的意義
自從信息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并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信息科學的研究與發展,引起了人類社會廣泛而深入的變化,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第四大產業,信息經濟的崛起首先標明人類經濟體制、經濟模式的轉型和更替,這就是以物質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經濟模式,向以信息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經濟模式的轉變。
(一)信息的時代意義
按照某些西方學者的意見,人類的文明先后經歷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從20世紀中葉,特別是7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
經濟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經濟體制和模式的轉型又直接導致了人類社會文明的轉型,這就是從工業文明社會向信息文明社會的轉型。
“信息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又稱信息化社會,是指工業化社會之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并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盵2]
鄧小平同志1984年著名的題詞:“開發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正反映了政府與社會大多數人對信息內容服務業的期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口號則反映了以經濟建設為目標的核心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化”并提,這在我們黨內還是第一次,而把“五化”中的“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放在一個部門里來統籌管理,這在我國工業的發展史上也是第一次。
信息社會文明的出現所引起的卻是—種全面的人類文明的轉型,它對傳統社會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它不單單有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躍,更涉及到文化、體制的變遷。鑒于此未來科學家托夫勒大聲疾呼:人類不止在過渡,而且在轉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新社會,而是一個嶄新文明的再創造。
(二)信息的哲學意義
不光“老三論”—— 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突出地強調信息的作用,包括耗散結構論、超循環論和協同論在內的所謂“新三論”,對信息的重視程度也相當高。例如耗散結構論就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系統,是不斷地在和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的。
參考文獻:
[1]鄔焜《試論社會及社會信息的概念、范圍與性質》[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第78頁《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1卷第1期
[2](P869《現代科學技術知識詞林》王繼昌主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5月第二版,2008年5月第一次印刷)
作者簡介:李正海,鄭州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