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文學在進行二十世紀后,基本分為五個時期,即“五四”時期,30至40年代時期, 50至70年代時期,80年代以后的新時期以及90年代時期。本文從不同時期的不同創作手法,審美趨向,探討女性文學的審美流向變化。
[關鍵詞]女性文學;審美流向;陰柔;陽剛;病態美
中國的女性文學,經歷了這百年的風風雨雨,與其它文學一樣,經歷了新生的歡悅和成長的艱辛,擅變中的困惑與興奮。也正是這些不懈的努力求索,使女性文學從結構上和內容風格上都有很大的發展,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中一抹靚麗的色彩。本文從審美的思維、取向、風格等方面對女性文學創作及其流變作簡要探討分析。
一、女性文學審美思維的出現
女性文學,嚴格的說,應該是在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思潮下出現的產物。這里又不得不提到這位奏響中國女性文學序曲的人,她就是秋瑾女士,這位以女性意識從事創作的“第一人”,第一次以女性身份和思維角度,發出了對男女不平等的反抗之聲,并呼喚女性覺醒。從這個意義上,秋瑾一直被譽為“中國婦女文學劃時代蛻變的佼佼者和鋪路人”。從古代乃至近代,雖不時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現,可事實上卻并未形成任何一個朝代的女性文學。直到“五四”以后,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人文思想的抬頭和婦女解放思潮的興起,才真正誕生了女性文學。 在“五四”時期,女性文學總體上看還是呈現陰柔之美的。無論是描摹自然或是剖析社會,表現婚姻愛情,感嘆婦女的命運時都時時透露著女性的溫情。這些女性作品都不免帶著點凄婉哀嘆的色調,著名的作家冰心就以“深蘊著溫柔,微帶著憂愁”的抒情文體形象打動無數讀者,而廬隱的“無所作則已,有所作必凄苦哀涼之音“,馮沉君作品被評為是“在沙漠似的人生中枯燥得連眼淚都沒有了的人的淚泉”。這種帶著凄婉的情調,兼具詩意的韻味,同時文筆娟秀清麗,描摹精致,從而也奠定了“ 五四” 女性文學的情感基調和美學特點。
二、戰爭年代的女性文學審美觀
悲劇性作品的出現開始了中國現代女性主義文學的審美時代。20年代的感傷主義文學,將悲風苦雨遍潑于中國女性文學之林,而在30年代,悲劇的審美形態又融入了更多的社會性,悲劇性就更為凝重了。在戰爭的背景下,女性文學也一樣將選擇的命題投向了民族性的悲劇,使作為審美形態的悲劇性并未減弱,反而更深層化了。這中間的微妙變化,即主要表現在悲劇美為主要特征的女性文學中加入了喜劇性成分。著名的作家例如蕭紅、楊絳,這些喜劇性作品一般采取寬容,輕松的態度,用幽默喜劇來揶揄微諷生活中的丑,這些作品中充滿了機智、詼諧,大大的豐富了女性文學之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的美,女性文學還開拓了一個新的審美范疇,即變態美。影響幾代女性作者的女作家張愛玲,通過對生活中的人性惡審美化,將環境所造成的惡的和諧形式,以及惡向善阪依的、庸俗企求升華的和諧形式,運用一種無法掙脫連環套的審美模式,掘進了變態美領域,這一創舉是以往女性文學乃至整個現代文學所罕見的,它所散發出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的魅力深深影響著無數的那個時期以及其后的女性。
三、新時期女性文學審美觀
隨著時代的發展,建國后,一批女作家從追求精神上的理想愛情,回歸到對女性自身價值的探索上。張潔的《方舟》、《祖母綠》,張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線上》等作品,都向社會展示著現代女性的思想和要求。這也表明了新時期的女性文學更是一種女性意識的深層次的覺醒,同時,隨著這種意識的逐漸加深,女性文學作品中越來越體現出一種“雄性化”和“無性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對女性的傳統審美意識進行了挑釁。在這些作品里,美麗、 溫柔、無私的傳統理想女性特征已相當模糊,傳統女性的純潔、嬌弱、纖細變成了男子般的剛硬、強悍和粗獷,呈現出可貴的陽剛之氣。高昂的主調、對女性形象類型的反叛、運用“巨型語言”,也成為這一階段女性寫作的審美風格。跟以往的陰柔女性之風相比,這種追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陽剛之美,無疑是女性文學美學風貌的一種時代拓展。
四、九十年代以來女性文學審美觀
進入90年代,女性文學呈現更加繽紛的色彩。對個人生活命運以及內心世界的關注,使她們把目光投注到更加自我隱秘的角落,從女性內心生活中發掘出真實的自我,作品的內容也重新由精神之戀轉換為軀體欲望,在敘述方式上則兼具自傳與獨白式的。如果說前期女作家的創作多是由兩個世界組成,即女性的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那么九十年代以后的女作家們在作品中則表現出更為濃烈的個性色彩。這種“個性化”文學從反映外部世界進入到人的內部世界,也是文學演變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結語
從20世紀女性文學審美流向變化的軌跡中,可以看出,從20年代女性自我價值尋找至90年代對女性自身生命經驗及潛意識的書寫,女性文學的審美風格及其進程發展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不僅有溫婉細膩、典雅清麗,還有奔放直率、深沉冷峻,不僅有壯美剛直的,還有以張愛玲為代表的奇詭荒誕的病態美。從這些風格的變換發展中,我們既可以看出時代變化發展的洪流,也可以看出女作家們在時代變換中對自身的不斷探索和對文學的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喬以鋼.秋瑾的自我藝術形象與中國古代婦女文學[J].天津學,2002(01)
[2]張萌萌,張振宇.女性、愛情、婚姻——對張潔女性文學作品的解讀[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4)
[3]熊秋云.池莉筆下的女性意識[J].中國科技博覽,2010(13)
[4]尹旦萍.論五四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J].文學教育,2010(07)
[5]李旭琴.女性意識在女性創作中的流變與深化[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02)
作者簡介:高鵬,洛陽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