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鴉》一詩是美國詩人、小說家及文論家埃德加·愛倫·坡的代表詩作。該詩形式美、音樂性強, 感人至深。對該詩的音、韻、以及節奏作以分析可以揭示其音樂性所在。
[關鍵字]《烏鴉》;節奏;音樂性
1845 年,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烏鴉》使愛倫·坡享譽全世界,這是反映他的詩歌創作理論的名篇。愛倫·坡反對說理教訓,強調詩應該給人以美感,詩人應滿足讀者對于美的鑒賞的需要。他要求詩歌接近音樂的“無限性,詩要通過音樂的格律、節奏和韻律發展它自己;寫詩要顧及效果, 詩應創造出某種預定的氣氛,使讀者達到靈魂的升華而給人以美的感受”。而《烏鴉》一詩恰是其詩歌理論的典范,體現出強烈的音韻之美。
一、音之美
語音是詩歌重要的物質構成材料,它可以表達作者的意圖。在《烏鴉》中, 脆薄前元音、深沉后元音、柔軟輔音的頻繁使用, 描繪了主人公的悲傷情感、遲緩動作和對逝去愛人的冥想神往。坡在這首詩中充分利用了語音的表情寄意功能。
(一)元音
元音、輔音都是能形成某種音色效果和意義聯想的。語言學者將元音分成洪亮和脆薄兩種。一般認為,那些舌位較高,開口較小的前元音/i/ 、/i:/ 、/e/等比較清脆單薄;而開口大, 舌位低的元音如/a:/等比較響亮;舌位較高的后元音如/u:/ 、/u/ 等顯得比較深沉。在《烏鴉》這首詩中,坡描寫的話語環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青年因極度悲傷而心力交瘁;二是他深切地思念死去的情人,感情至深。這兩個特點決定了這首詩不適宜用響亮的元音。坡在詩中大量使用了開口小的脆薄元音和深沉的后元音及其組合。這些音素正適合描寫青年人的心理狀態。以第一節為例:
Once upon a midnight dreary, while I pondered,weak and weary,
Over many a quaint and curious volume of forgotten lore,
While I nodded,nearly napping, suddenly there came a tapping,
As of someone gently rapping, r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Tis some visitor,” I muttered, “tapping at my chamber door —On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詩人在第一節的第一行共用元音 16個, 而響亮元音只有 2個, 脆薄元音、深沉元音及其組合 14個, 這種諸多脆薄元音和深沉元音的運用正適合這種夢境般的囈語, 哀傷無力。烘托出一種寂寞、壓抑的心情。
(二)輔音
語言學者把輔音也分為柔軟和剛硬兩類。柔軟輔音是發音時氣流慢慢逸出的流音、鼻音和摩擦而成的摩擦音,多用于描寫寧靜的氣氛、舒緩的動作,而剛硬輔音是發音時氣流沖開阻力形成的爆破音和塞擦音,適宜于描寫劇烈的動作、剛毅的神情、劇烈矛盾的心情,不協調的關系等濃烈的場面。在《烏鴉》這首詩中,詩人大量使用了前者,而相對較少地使用后者。這些輔音描寫了夜半沉靜寂寞的氣氛 ,主人公緩慢的動作和行為方式, 襯托出主人公冥思的神情。
二、韻之美
韻是《烏鴉》音樂美的重要形式。尾韻、頭韻、行內韻的使用,把詩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把青年愁苦的心緒從頭貫穿至終。在這首詩中,主要使用了尾韻、頭韻、行內韻等手段。
(一)尾韻
尾韻就是整首詩的韻 ,是行末詞尾元、輔音的重復。尾韻是這首詩中最重要的音樂手段。這首詩共108 行, 十八節,每節六行,押韻格式是abcbbb。在《烏鴉》里 nevermore一詞出現的最多,這種嘆息到底的音韻似一種因悲傷哽咽不能言表的難過情感,一聲接一聲的嘆息。“Nevermore”象喪鐘一樣回蕩在詩的每一節中,喚起讀者心中無限的悲凄,讀者受到感染,和這個青年一起咀嚼著這種悲涼,體味著這種傷痛,直至最后青年心痛欲碎。這種悲涼自始至終伴隨著青年,也伴隨著讀者。讀者與青年合而為一。在這種藝術力的感染下,讀者也似乎經歷了一次人生的危機。坡的目光走進了人的靈魂深處,探索人類陰暗消極的內心世界,挖掘深藏在人內心深處難以名狀的痛苦心理。
(二)頭韻
頭韻即詞首輔音的重復。頭韻是古英語詩歌串詞成行的主要手段, 頭韻是取得音韻和諧的基本形式。《烏鴉》的音樂性在相當程度上是取決于頭韻的使用。例如:詩的第一行:“…While I pondered,weak and weary”;第三行“While nodded,nearly napping …”行與行之間,節與節之間隨處可見頭韻的運用。頭韻加強了詩意。例如:第一行“weak and weary”,強調了主人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狀況,為伊憔悴, 為伊意氣消沉。第三行的“nodded, nearly napping”描述了由困倦漸至朦朧入睡,似睡非睡的自然生理過程。詩中每一處的頭韻都有各自的作用, 頭韻的使用使詩平滑、流暢、詩意盎然, 同時使這些詞意更加突出。
(三)行內韻
當末韻出現在一個詩行之內時, 這種押韻方式就是行內韻。嚴格地說, 行內韻包含在尾韻中 ,但由于詩中存在大量行內韻 ,所以提出來單獨加以評述。例如:第一行“…dreary,…weary”;第三行“…napping ,…tapping”在全詩十八節中,所有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行內韻,只有第十一節的第三行沒有。其他各處還散落著大量行內韻。行內韻的使用加強了詩行的內部聯系,前后照應,使行內、行際意義相關,加強了詩的音樂性,整首詩一氣喝成,形成一個整體。尾韻、頭韻、行內韻是這首詩最突出的押韻手段。 通覽全詩,整首詩就是韻的海洋,各種韻交織在一起,前后呼應、首尾相接, 韻所產生的音樂性使詩成為一首美妙動人的挽歌。
三、節奏之美
和音韻一樣,節奏也可以表意。在《烏鴉》中,節奏描述了青年起伏不定的心緒。節奏是語流的抑揚頓挫和跌宕起伏。英語詩歌的節奏由輕、重讀音節交替出現而形成的。按重讀和非重讀音節的排列及非重讀音節的數目,英語形成四種詩格:抑揚格、揚抑格、抑抑揚格、揚抑抑格。由于輕、重讀音節相間出現,以一個重讀音節為核心的節奏單位所持的時間大體一致,非重讀音節只能很快讀過,所以非重讀音節多,整個語流節奏就會加快。一般來說,后兩種格比前兩種格語速要快,通常被認為適于表現活潑的氣氛,宜于表現歡快的題材。在《烏鴉》中,坡使用了揚抑格,即一個重讀音節跟一個非重讀音節形成一個節奏單位。在《烏鴉》中,有 719 個音步,即節奏單位,其中 705 個為標準的揚抑格。有 10個近似揚抑格 只有 4個是揚抑抑格。揚抑格類似人的呼吸節奏,使詩充滿起伏有致的律動和樂感。這種節奏符合青年先清醒后夢幻的心理過程,那一揚一強振奮人的精神 ,使人充滿希望,隨之的一抑一弱又很快捅破了青年希望的肥皂泡,變得無精打采。
四、結語
從音樂性來看,《烏鴉》的創新之處不在節奏格律,因為單獨看每一行的樣式以前都有人用過揚抑格及八音步與七個半音步交替出現。其創新性在于將節奏和格律融合進詩節,再輔以不同音韻的應用而產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常耀信. 美國文學簡史[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2]MCMICHAEL G.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Vol . I,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80.
[3]侯維瑞.英詩的韻律及其表意功能[J]. 外國語,1986 (2).
[4]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第二版 [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甘肅政法學院科研資助青年項目(No. GZF2010XQNL W48)。
作者簡介:張雪峰(1982—),女,甘肅慶陽人,碩士,甘肅政法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專業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