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和就業走向,探討高職院校體育課教學中進行實用身體訓練的意義,及其對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的作用,并提出實用身體訓練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學生 體育教育 職業技能
高職的體育教育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有職業教育的專業特性。因職業勞動的性質、形式、條件與環境不同,對人的身心素質的要求就不同。因此,高職體育教育如何提高人的身心素質,防治職業病,對生產一線人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自身的性質要求體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勞動一線的職業技術人才,注重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現代生產的發展,職業勞動正向著復雜化、節奏快、強度大、高效率的方向發展,對人的身心素質要求更高。雖然普通的體育教育也能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但它不適合職業教育“抑其過而補其缺”的特點。職業勞動的身體活動部位、運動軌跡多是局部的、重復的,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身體訓練,必然會影響其勞動技能的提高。高職院校是學生在校接受就業前教育的最后階段,對其進行職業病的預防和運動康復教育,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健康意識,將有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在高效率、快節奏的勞動競爭或職業轉換中發揮良好的體質基礎和心理狀態。
(二) 學生從就業的壓力要求體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隨著企業對從業人員職業體能的日益重視,很多企業單位在招聘人才時,除了對專業知識掌握的要求外,更多的考慮企業人才發展的可持續性,對招聘人員的職業體能素質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如果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健康的體魄的鍛煉,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肯定不會受到歡迎。因此,學生對體育技能和健身理論知識的需求更加強烈。
二、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原則和策略
(一)堅持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導原則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發展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在教學方法上要突破以運動技術教學為主的舊體系,建立以增強體質、提高體育能力、培養體育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線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新的目標體系;要以“終身所從事職業”為主線,把“育體育心”、“未來生活需要與學生專業主體需要”、“增強操作能力與終身受益”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樹立“終身體育”、“主動體育”的觀點,激勵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觀念,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樹立終身體育觀,形成經常鍛煉身體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與學生未來所從事職業相適應的原則
職業體育具有其特殊性,如果用普通學校的體育教育顯然是不合適的。勞動者在從事職業勞動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生理負荷.具體的工作形式、自然、社會條件均不同;因此,制定體育鍛煉的內容時,要注意與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相適應,充分考慮職業特點,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較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
三、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方法
(一)緊扣職業活動的特點,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素質
職業體能素質是學生在基本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所必須具備的專業體能素質,是今后從事職業勞動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課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分析不同的職業勞動對從業者身體素質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同時還要研究不同的體育訓練項目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什么不同的促進作用,結合生產勞動實踐進行實用性身體訓練,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相應的身體素質,強化發展對職業重要的身體能力及其相關能力,在此基礎上保障身體活動水平的穩定性,提高機體對不良勞動環境條件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保持和增進未來勞動者的健康。
(二)將“終身體育”的思想融人教學內容
樹立了終生體育的思想,才能自覺自愿地進行鍛煉。作為職業教育的體育教師,一是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職業特點的終身體育項目,并能根據職業和身體條件的變化制訂科學的鍛煉計劃;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職業病預防糾正的方法;三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科學知識.為終身鍛煉奠定基礎。
四、對高職體育教學提出建議
(一)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鍛煉,可以提高學生職業必要的身體機能能力、運動能力及相關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人的適應勞動所必要的機能和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和完善,從而提高職業教學的效果和在獨立生產活動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二)要在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安排實用身體訓練的內容。體育教師也應當為學生制定必要的職業實用身體訓練計劃,引導學生養成自覺進行職業實用身體鍛煉的習慣。
(三)改變現有的體育教師思想觀念。在精通本專業的同時,還要研究各專業學生的職業特點,研究新一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生動、靈活地搞好職業體育教學,將職業體育的實用性、補償性、知識性、趣味性融人教學之中,力求使學生在職業體育教育中學有所得,練有所獲。
參考文獻:
[1]秦巍峰.淺談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實用身體訓練[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34
[2]陳碧英.淺談職業技術學校體育教學改革[J],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 2002,01
[3]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晏仲謀,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