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維摩經變》是佛教故事中的獨特現象,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智慧的認識有很大的互通性,本文通過對《維摩經變》分析,可以找到在佛教傳入中國數百年之后,佛教教義與佛教繪畫已經逐漸轉化為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關鍵詞]佛教;禪宗;維摩詰;經變畫;王維
魯迅在《論舊形式的采用》中說:“在唐,可取佛畫的燦爛,線畫的空實和明快”。中國的佛教,實際上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禪宗對印度佛教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態度,將佛教思想的精華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終成帶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化佛教。隨著佛教的傳入,佛畫也隨之傳入中國。佛畫的傳入,對中國繪畫的內容和形式上,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推進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維摩詰經》講求意在言外,描述事物只顯現其象而不要做任何是非善惡的判斷、從而引發意識火花,這種手法對中國的文學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隋代到唐代(公元581——公元907年),中國繪畫藝術逐漸進入繁榮昌盛階段。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人物畫成熟期原作,數量最多的要算宗教壁畫和墓室壁畫了。其中敦煌壁畫最為突出,它不僅數量大,而且保存了人物畫創作從稚拙到成熟的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這也是中西繪畫的融合過程,展現了其由始到盛至衰的發展規律。
敦煌壁畫以唐代最盛。其人物畫表現形式均趨于寫實,比例適度,面相豐腴,體態健美,莊嚴常青,人物形象很豐富,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王公大臣、地方官吏、貴族婦女、僧侶居士以及仕女、奴婢等。其構圖意境之開闊,筆墨之優美,色彩之豐富,是世界上其他繪畫藝術少見的。如敦煌唐代二二0洞窟中的人物塑造楚楚動人,特別是頭部的處理極有震撼力,氣度非凡,構圖敬人,極有生活。這里所畫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既寫實又傳神,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物畫的精華。在一七二窟中,我們可以感到其構圖宏偉,空間自由,在巨大的畫面上從整體到局部控制得 非常自如,渾然一體;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畫家的高深修養。在五十七窟中,我們看到畫家對生活的充分感受,每個人物的造型都富有音樂感,仿佛畫家是生活在一個歌舞的世界中,精神永恒,色彩燦爛輝煌。在三八四窟中,有一尊塑像的手塑造得非常突出,造型嚴謹,質感細膩,栩栩如生,可謂形神兼備。敦煌壁畫發展到唐代,線條已非常成熟,鐵線描、蘭葉描都發揮到自如的地步,特別是蘭葉描的變化已出神如化,賦彩的渲染技術也發展到高度純熟的地步,作畫程序嚴謹、講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物畫有其自身的特點,有著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它不僅能畫所見,而且畫所知、所思,這是通過對生活的不斷感悟而升華成的一種精神世界,是一種自由的空間,一種傳神的藝術,是把握造型、色彩、空間的能手。以形寫神是中國人物畫的精神所在。
由此我歸納出佛教對唐敦煌人物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佛教傳入,首先引起了美術創作隊伍的變化。此前的美術創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畫匠)完成的,而此后則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化知識的士大夫畫家。其次從題材上看,增加了新的表現內容。早期的敦煌人物畫多為佛教、本生故事和說法圖題材,而唐代宗教壁畫的經變、佛教故事是樂觀昂揚、美滿和諧的,畫家們所創作的這些宗教壁畫也具有鮮明的生活氣息。同時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就題材而言,新添了變相畫、經變畫、供養人畫等品種。
再看佛教的傳入給中國美術帶來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論。印度佛畫使用“暈染法”制作,講究色彩的渲染,以表現對象的立體感效果。從《維摩經變》可以看出唐朝畫家不是搬用,而是將這種技法與傳統的勾線方法結合起來,用線描和點、擦、染等手段,來表現人物形象的立體感。而且就圖案制作而言,佛教傳入之后,圖案樣式大大豐富,更增強了宗教藝術的表現力。魏晉以后,由于佛教美術的影響,焦點透視法得以廣泛應用,人物形象的立體感增強,栩栩如生而魅力無窮。特別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圖畫藝術具有了浮雕的審美效果。
我們再從繪畫種類上看,促進了壁畫的發展。佛教壁畫的傳入,使石窟壁畫、佛寺道觀壁畫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佛寺的大量建造,畫佛畫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佛教美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精彩紛呈的不同流派,它促進了中國美術向多元化方向的發展。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美術中所表現出的豐富的人文精神,也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總之,佛教傳入對中國美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流而不是源。因為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華美術的成績便己斐然可觀。而佛教東傳之后,給中國美術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帶來新的題材和風格,不僅使中國美術得到迅猛發展,而且佛教美術自身亦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枝奇葩。
綜上所述,敦煌莫高窟的唐朝壁畫《維摩經變》是能夠反映當時佛教壁畫面貌的代表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保持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畫工們用自己對現實世界的切身感受,去描繪宗教的內容,用生活的主觀認識和美的理想,同時以他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度的藝術技巧,使唐朝的宗教壁畫人物畫實現了外來藝術民族化,宗教藝術世俗化的轉變。
參考文獻:
[1]《中西宗教與藝術》南京大學出版社張育英2003
[2]《唐朝文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徐連達2003.11
[3]《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洪再新 2003.1
[4]《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書店高過藩1999.11
[5]《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傅抱石1998.12
[6]《美學》商務出版社(德)黑格爾1979
作者簡介:顧月月,淮南市二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