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結構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育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視野,是參與課堂教學各個部分的組合方式,是培養學生富有主體性的重要特征。而在我們低段語文教學中,卻對課堂結構研究較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缺乏整合結構,致使字識不好,書讀不好,說寫能力更差。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目標
本文以我對低段閱讀教學整體結構的理解,從教學一篇課文的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如何組織各個環節和層次的有效整合,談如下幾點建構視野的認識。
教學內容:識字·閱讀·理解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是重點,這是無可厚非的,但識字不是唯一。至于如何識字,識字與閱讀的關系如何處理,不是今天我們所有低年級語文老師都已解決了的。表面在:割裂識字與讀課文的關系。有的老師在學生剛剛讀了一遍課文之后,就教學生字,音、形、義全面教學,一舉達到所謂“四會”目的;識字教學時間比例過大,擠掉了讓學生朗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以上做法,與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規律相悖,妨礙了閱讀與識字的融合關系,造成識字效率和閱讀效果不能和諧共生。
就是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它都是表情達意的整體。是字、詞、句的有機結合。一個個的字一旦離開了課文,就變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符號。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義聯系的材料”是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否則,就不易讓學生接受和掌握。割裂識字與課文的聯系,就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特征,也違背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心智規律。
一般來說,我們在識字教學中,不要過早把生字從語言環境中提取出來單獨認讀,但是,也不等于不能把生字從語境中提取出來單獨認讀,而是應當先要在語境中反復認讀,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取出來認讀,這樣,學生就有了語言環境的依托,有了一個從簡到難的坡度,可降低學生識字的難度。在低段閱讀教學內容上,我們應當建構起“在閱讀課文中識字,在識字中加深理解課文”的整體結構。
教學策略:設問引導·認知規律·課文特點
目前,有些老師的閱讀教學常常是瑣碎地問問答答講講,不管重點非重點,也不問學生會不會,設問和講解基本上是讓學生思考在同一個智力水平上重復。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也是如此,一課又一課,總是伴隨著這種不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漸變成學習習慣的進程,因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變得越來越淡漠。
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雖然都是由一些句子、一些段落組成的,但是,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上,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我們有些老師慣用的逐段瑣碎講讀的教學方法,恰恰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特征。一般來說,學生閱讀課文,應當從部分到整體,有感知理解字、詞、句、段、篇的細化過程。而在實際教學中,卻又總是按部就班,均勻用力,往往不是抓住課文中學生未知的或者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而是抓不住有意義的細節,感知思考力度不大,對那些學生已知的、無需思考的,或者沒有什么思考價值的部分,應當通過“簡縮”的方法一略而過。我們有些老師不分主次、難易的講解,正是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潛力,因而限制了學生思考積極性的發揮,也就破壞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內因。
我在“設問引導”時,能夠處理好與“整體出發”的教學關系,對低年級課文的指導閱讀,體現這樣的教學思路:一是以誦讀為基礎,把讀書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二是以學生獨立思考為基礎,把激發學生思維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三是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基礎,把教師的“設問”作為指導學生學習的“引子”。一句話,在低段閱讀教學策略上,應當采取“根據課文特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引導自主讀書識字”的策略結構。
教學目標:吸收·積累·表達
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讀書與說寫脫節,是閱讀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斷積累的字、詞、句、段、篇方面的知識經驗,對他們說話、寫話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這個功能長期被忽略,甚至被遺忘。
《課標》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效率之所以不高,就是教學目標缺乏整合,涉及讀書、理解、積累、拓展、運用等方面的能力,沒有形成很強的包容性。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也應當重視“讀說結合、讀寫結合”。在這個階段中,我注意進行這樣三個方面的練習:生字的鞏固;朗讀技能的提高;讀(說)寫結合。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努力建構起課標下的語言發展機制,提高讀書能力,提高說話能力,提高作文能力,提高認識事物能力。
《大綱》和《課標》都很清楚地提出低年級的作文教學的重點是句子教學。也就是說,重在讓學生提高句子表達能力。過去,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長期囿于識字重點,作文觀念的建構缺位,對低段學生作文智能的認識不足,加之對低段說寫訓練缺少教材編寫內容的保證,造成了低年級讀與寫結合教學很不理想,大大影響了學生從小打好語言表達基礎,直接影響了學生成人之后的語言素養的提高。
低年級閱讀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說寫訓練點,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注重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練習說話、寫話,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當打破低段學生不能作文的傳統觀念,樹立起“注重語言積累,抓好早期作文訓練”的新的結構視野。
從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時至今日,社會普遍抱怨今天的中小學生“話說不好,文章寫不通”,這與語文教學整體思想缺位有關,與我們低段語文教學的說寫起步沒有抓好有關,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
上述我說的“三個關系”的擺正與處理,是低年級閱讀課堂教學既相對獨立與不能截然分開的課堂教學結構的三個方面。綜上所說,告訴我們,在教學任務的分配上,不應把“識字”、“理解”、“說話寫話”分別安排,而是把各種訓練組成一個綜合性整體,即把讀書、理解課文、說話、寫話、提高認識事物能力融合在一起,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學境界。
低年級閱讀課堂教學整體結構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方法問題,也不是一個教學環節的外部聯系的形式問題,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教學思路與學生認識規律如何協調一致的教學思想問題。
作者簡介:傅明流,江蘇省灌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