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使學生能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內外的閱讀學習中受益。美國中學的閱讀教學內容中的SQ3R閱讀法,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閱讀模式,值得我們在閱讀實踐中借鑒發展。
[關鍵詞]中學閱讀教學現狀;SQ3R閱讀法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教學活動一項重要內容。閱讀是認識世界、搜集處理信息、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能閱讀實用類、文學類、理論類等多種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或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學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的要求,學生對于閱讀材料既要“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又要“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受制于繁重的學習內容、升學壓力,教師往往以自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單一固定化,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結構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課后練習對文章的閱讀講析的方式,限制了學生的閱讀思路,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致使多數學生覺得語文課程的學習枯燥乏味,“教師習慣于從文章結構入手解析‘范文’;從積累語文知識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內容要點和零碎的語文知識點”[1],既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無從提高人文素養,與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實施背道而馳。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提醒我們教材之內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之上,語文教育的初衷不可違背。閱讀是讀者對文本再創造的過程,閱讀教學應該大力提倡討論、質疑精神,提倡開放性閱讀、個性化閱讀,從文本內容分析的傳統模式回歸到發展閱讀能力上來,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建立科學的閱讀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重視閱讀方法的指導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使學生能通過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內外的閱讀學習中受益。
美國中學的閱讀教學內容中的“SQ3R閱讀法”[2],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閱讀模式,值得我們在閱讀實踐中借鑒發展。所謂SQ3R,指的是瀏覽、設問、細讀、復述和回顧。
一、瀏覽每個章節的主題、標題和副標題、各種圖片、圖表、曲線圖或地圖下的說明、評論性的話語或教師制定的學習指導、介紹性和總結性的段落、小結等。
二、邊瀏覽邊提問題,基本順序是提問——思考——求證——對照:把題目、標題和副標題改成問題;要求學生讀完一個章節或一個段落后,讀一下問題,思考一下老師在布置作業時針對這個問題說了些什么?對這個問題你已經知道了一些什么內容?考慮這樣的標題,這樣的論點讓自己來寫該如何寫。
要求學生閱讀時必須問自己以下問題:
1.文章的題目是什么?這個主題向你傳達了什么信息?你對此知道多少?你估計這篇文章會說什么?
2.這篇文章是什么時候寫的?你了解這一時期有關這個主題的歷史文獻嗎?如果知道,你估計它會說些什么?
3.作者是誰?作者的背景或簡歷?作者有無偏見?你熟悉作者的相關作品嗎?
4.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內容與題目相符嗎?主要觀點是什么?作者論證其觀點的證據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中性詞還是帶感情色彩的詞?
5.就文章的內容、情感、表達方法、寫作特色、有獨到見解的句段、有疑問的部分及富有特殊功能的標點、字詞等作出標注。
6.有沒有你想保留的事實依據?對你熟悉或不熟悉的內容有什么好的描述,值得你作標記的?在你覺得重要的地方作標記。如果所標記的內容需用來做研究,就得做一個研究性的注釋。另外作者有沒有引用一些你想以后用作參考的重要信息?如果有,要做好標記;如果要用于你將來的研究,做些書籍題解或卡片摘錄,以備將來引用這篇文章。
三、細讀:重新閱讀各種圖片或圖表下的說明;注意所有劃線的、斜體的或粗體的詞或短語;尋找你開始提出問題的答案;在每一章節開始或結束時回答問題;在重要的地方劃線;對于難懂的段落放慢閱讀速度,先讀明白的部分,確定難點,作上標記以備將來閱讀;讀完后重讀不清楚的部分;查閱對你理解文章十分重要的生詞,不要望文生義,不要把自己束縛在字面意思上;一次只讀一節,讀完后用自己的話敘述。
四、復述:就你所讀內容口頭提出問題或用你自己的話對所讀內容作總結;用你自己的話做筆記,不要直接從書上摘抄,只記下幫助理解的細節。運用最適合你學習特點的敘述法,但要記住你動用的感覺器官越多,你記得越牢靠。比如,看、說、聽或看、說、聽、寫同時并用。
五、回顧:讀完整個章節后,對學習要點提出問題;瀏覽你讀過的文章或筆記,重新熟悉一下要點,自己提問,關上書自己回答問題。你學到了什么?這篇文章與你讀過的其他文獻有何關系?你認為這篇文章的論點有說服力嗎?如果你熟悉這個主題,即使其主要論點沒有說服力,你認為其論點正確嗎?即使文章論述得很好,你覺得有沒有讓你對論點產生疑點的地方?
最后,做一張表格,把要點或主題句寫在上面,根據表格上的內容,口頭復述所學內容。在鞏固了每個章節的內容之后,定期復習你所做的表格,考試時你就不需要死記硬背了。
借鑒上述的做法,能使我們的閱讀活動行之有效。基本的教學過程包含了“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六個階段[3],與SQ3R閱讀法提出的瀏覽、設問、閱讀、描述和回顧可以對應起來。瀏覽作為準備的階段,其目的正在引起求知欲、解決目標需求;設問對應初步感知;細讀的展開就在于深入的把握和理解。張志公先生對文章的閱讀過程有過具體的闡述,他說“讀一篇文章,先通讀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細讀,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別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穎的詞句;最后再通篇領略一番。”“一定要做到透徹的理解,確確實實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充分理解字句里邊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聯系照應、結構層次。讀一遍不行,再讀一遍,該查的查,該問的問,不讀透了決不罷休。懂透了,讀熟了,該記住的東西就得記住,該學著用的詞和句子就要自己寫一寫。總之,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嚼爛了,吃下去,消化了,變成自己的。”[4]細讀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參考資料的利用,在教學情境中,具體方法的運用取舍依賴于教師的調控,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教師設計的專題或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疑點、難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復述是對閱讀內容的進一步拓展,對內容的梳理、提煉、感悟、延伸、比較,活躍思想,提高鑒賞能力,對應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回顧作為最后的整理階段,強調從整體上把握,對應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教學階段。因此,在中學閱讀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這一的方法,也不失為培養閱讀能力的有力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羅丁偉.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維探究[J].學問,2009(2)
[2]楊洪、周玉潔.美國中學閱讀教學一瞥[J].中學語文教學,2006(2)
[3]王道俊、王文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3)[M].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周玉潔,畢節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