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年輕一代的話劇導演中,一戲一格的黃盈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身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師的他不僅作品內容多元化,表現形式新穎,突出當下的生活現狀,而且還非常注意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他也被冠以“新銳”、“新京味”等不同標簽。
作品多元 形式創新
《棗樹》、《鹵煮》、《馬前馬前》被稱作是黃盈的京味三部曲,它們體現了對老北京城歷史文化變遷發展的回顧,表現出了濃重的人文情懷。這也是“新京味”標簽的由來。
《未完待續》則用戲謔的形式探討了嚴肅的生死話題,在爆笑之余,感悟人生哲理。《搜神記之桃花女破法嫁周公》通過時空穿越的方式既詮釋傳統文化和婚禮習俗,又揭示了“恐婚”這一社會現象,表現手法很獨特。
在黃盈的眾多作品中,一戲一格是他最大的特點,不拘泥于固定的風格、手法,總能給人耳目一新的觀劇體驗。
對于被冠以的各類“標簽”,黃盈說:“標簽對于我并不重要,我并不是為了建立某種標簽而做,我始終覺得所有真正的創作都是有感而發的。拿京味三部曲來說,北京可以說是中國大城市的重要縮影,我在北京這片土壤里土生土長,我熟悉這里的環境,作品雖然描寫的是北京的發展變化,但它同時折射的是中國城市的變遷,所以不同地域的人同樣可以從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說它是‘新京味’不夠確切,‘新城市’也許更適合。”
在戲劇領域,情感戲始終是占據巨大比重的。首先,情感是永恒的話題,所以它的比重一定是最大的。其次,戲劇創作本身分為投資、制作和創作三部分,有投資就會要求回報,情感戲尤其是愛情戲經過市場檢驗,它的回報率是最高的,這是它數量眾多的又一原因。
但黃盈的作品中單純的情感類題材卻為數不多。“在我的作品中《搜神記》是涉及愛情內容的,但它是從另外角度去詮釋的。其實,做什么樣的題材,取決于創作人的藝術觀念,沒有被開墾的地方未必不賺錢,創作者比投資者應該更有勇氣一些,除了題材的新穎之外,表現形式上也要敢于創新,有助于表達的形式都可以運用,要相信觀眾的接受能力,當下的觀眾接受能力是很強的。”
戲劇在當下生活里發芽
黃盈作品的另一特點就是戲劇內容總能夠與當下緊密相連,從不同視角關注生活,通過戲劇表達對社會的思考。而且他還力求在作品中滲透傳統的文化內涵,像《搜神記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中就向觀眾講述了中國的婚禮習俗。《鹵煮》是關注北京傳統文化的戲。黃盈坦言人藝的話劇對自己影響很大,深厚的文化底蘊太具魅力了,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對此有所傳承。
話劇是活的藝術,所以它更應該關心的是當下的生存環境,更應與現實緊密相連。戲劇不僅僅是莎士比亞和莫里哀,從文化構成和審美習慣來講,并不是所有的觀眾都可以從《哈姆雷特》中找到共鳴的,錯誤不在《哈姆雷特》,也不在觀眾,其實這就是文化差異,同理,假如讓外國人看《伍子胥過昭關》他們也未必能理解其中精髓吧。要允許這種文化差異的存在。
“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曾經有個外號叫‘情迷古典主義’,那時候我只愿意排大師的作品,但就現在而言卻恰恰相反,大師的水平很高,但我們與大師之間的鴻溝不是靠二度創作就能彌合的。尤其是現在的戲劇環境下,老的戲劇傳統未能完美延續,新的戲劇傳統又未能完美建立之時,絕對不能呼天搶地要求大家都去看古典名著,那樣反而會把觀眾推走。成熟的戲劇市場是按不同種類的戲劇形成金字塔結構,將戲劇分級,形成不同的受眾群。我們還遠沒發展到此,目前是建立新傳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傳承傳統血脈,當下戲劇工作者都應該腳踏實地,先從培養觀眾的品位開始做起。反映社會現實,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才能讓更多人走進劇場。”
創作者要注重創作的品質
當下的小劇場戲劇門檻過低,致使各類水平參差不齊的劇目涌入,觀眾也如霧里看花不知如何選擇。
針對目前的現狀,黃盈認為解決之道在于要提高創作的水平,劇本的出色與否則決定著它最終能否成功。用手機笑話堆砌的、智慧成本很低的段子與精心創作雕琢的富于深層關懷的作品觀眾肯定能夠輕易分辨,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勢必是閃光的。
“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要明確作品是針對大劇場還是小劇場,除了觀眾數量與觀眾層的基本區別外,在舞臺及道具設計、導演手法、信息量的傳遞以及語言表達和臺詞等技術層面,也都會有所不同,定位明確后不僅方便運作,最重要的是能夠確保劇目的品質。”黃盈對本刊說。
目前的戲劇本身融入了更多的商業因素,對此,黃盈有著自己的堅持,“創作者必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在商業運作后還能否體現自己的的藝術理念,戲劇畢竟是表達思想的東西,不能忽略其承載更多文化內涵的職能。”
“我喜歡當老師的感覺,教學的過程雖然是付出的過程,但我和學生都能從中得到快樂。如果去拍戲,檔期至少要幾個月時間,就會影響我的教學工作。話劇創作完全是運用課時之外的時間就可以完成的,所以目前只專注于話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