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傅維伯這個名字大部分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北京人藝小劇場和東方先鋒劇場這兩個品牌,即使不看戲劇的人也會有所耳聞。傅維伯正是這兩個劇場的締造者,同時也是小劇場模式的開創者,可謂是中國小劇場戲劇之父。他與他的小劇場一起,不僅見證了中國戲劇的起起伏伏,并還將繼續引領著小劇場的發展方向。
提倡創新,提攜新人
1982年,我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由林兆華執導的《絕對信號》上演。它開創了新的戲劇形式,從表演、導演、舞臺美術等方面都有大膽創新,當時的傅維伯以劇務的身份參與了全部創作過程,富于挑戰性與創新性的工作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劇場概念從此誕生。
對于小劇場的價值所在,傅維伯是這樣表述的“小劇場是中國戲劇的試驗場,它以更豐富的形式、更包容的態度,延伸著戲劇的創作嘗試。小劇場戲劇,并非僅僅指空間意義上小于大劇場的劇場演出,而更代表了一種打破鏡框式舞臺限制、區別于傳統戲劇演出的新的戲劇探索,和大劇場演出相比,門檻更低、是低成本運作的商業演出模式。”
東方先鋒劇場從2005年5月20日開業至今,共上演了120多部戲劇作品,該小劇場已經成為眾多年輕戲劇工作者創作和展現的平臺。“我提倡戲劇的探索性,這種探索包含從劇本角度對現實生活的探索以及對戲劇表現形式的探索。這種創新與突破符合興建小劇場的初衷,無限的創造性能夠使戲劇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
事實上,傅維伯經常與年輕的戲劇創作者交流。“這種過程能夠激發靈感,充實想法、擦出火花。同時我也非常理解他們的心態,我這里存儲了大量的劇本,通過我對戲劇的認識,通過我的經驗去幫助他們完善、將夢想轉換為現實。他們都是寶貴的戲劇資源,有了這些才有繁榮和戲劇發展的基礎。我不僅是劇場的管理者,也是年輕戲劇人的朋友、老師,還是大學生戲劇節、青年戲劇節的倡導者,希望盡我的一切努力繁榮戲劇。”
作為小劇場戲劇之父,傅維伯除了管理和經營之外,還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扶持戲劇創作上,為戲劇人出謀劃策、搭建平臺,使小劇場的戲劇逐漸走向成熟。從一開始幾年一部戲到現在的一年近百部戲,從最初的少數國有話劇院團嘗試性演出,到現在民營團體的遍地開花,為小劇場的興旺可謂費盡心思。
如今的東方先鋒劇場充滿活力,最初艱難運營的歲月已成過眼云煙。傅維伯每天接待眾多創作團隊,他們都希望進駐東方先鋒演出,劇院排期已經達到熱戰程度。而劇場更是以每年三百多場的演出、70%以上的上座率的業績確立著其在京城小劇場中首屈一指的地位。
從演員到劇場管理者
外表儒雅的傅維伯,內心充滿了對戲劇的熱愛,面對本刊從源頭聊起,在香煙的一明一滅之間,他似乎又回到從前。
1972年傅維伯年考入了北京人藝學員班,二年后正式成為人藝演員。此后他先后從事了劇院的行政、藝術管理等工作,1985年開始進入劇場行業,擔任首都劇場的副總經理。其后一段時間,傅維伯選擇出國留學,到日本學習設計,1994年,學成歸來后接手人藝小劇場至2004年,一手打造了國內首家小劇場。
由于人藝小劇場的成功運營,2004年9月,他被調任到國家話劇院,籌備東方先鋒劇場的開業。最讓傅維伯引以為豪的是他開創了小劇場模式的先河。同時他還希望再利用十年時間,繼續從零做起幾個小劇場,把自己熱愛的戲劇最大限度的發揚光大。
正是由于從演員做起,傅維伯經歷了劇團中的多個職位,到目前既是制作人又是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使他非常了解戲劇從創作、制作、排練、演出等各個環節,為他最終成為成功的管理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進駐東方先鋒劇場的劇目都需要經過傅維伯的評估,必須達到相應的標準才能排期演出。得益于對行業的熟知,傅維伯通過對劇本的認識,對團隊的認識,創作團隊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舞臺的認識等,出臺了符合東方先鋒劇場的演出標準。這也是他所肩負的與其他管理者不同的職能。
戲劇品質決定競爭力
每個劇場的創建都會經歷從“饑不擇食”到“溫飽”最后才到可以選擇,東方先鋒劇場同樣經歷了這些階段。
東方先鋒劇場的經營模式是以場租為主,但這就足以滿足劇場的正常運營了。此外,劇場也更加注重對進駐劇組的服務,劇場內建立各種票務系統,與多個票務網站合作,方便劇組選擇需要的合作伙伴。
劇場不做任何強勢的規定,給劇組足夠的空間,并提供一切便利,吸引更多優秀創作資源合作。這些措施使劇場的經營進入良性循環,眾多深受觀眾喜愛的話劇如《辦公室有鬼系統》、《未完待續》、《豪豬式戀愛》等都在東方先鋒劇場上演過。
“小劇場一定要先從本職干起,先把演出做好,小劇場的經營者都希望劇場天天有戲演,天天有好的演出,先要做好戲,要樹立自己的品質。當然被觀眾認可劇目的品質好、內容豐富,需要幾年的磨合過程。但一定要保證戲劇的品質,它是維持生存的根本,決定著小劇場的競爭力。當小劇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經營管理和資源優勢也非常重要,最終誰能堅持自己的品質、誰和創作者溝通好、誰建立讓觀眾信任的平臺,這些因素都決定著這個小劇場到底能走多遠。”傅維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