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的小劇場中,蓬蒿劇場是第一家民間投資建設并正式獲得商演資格的小劇場,它坐落在著名的南鑼鼓巷,緊鄰中央戲劇學院的東墻,能夠容納百名觀眾。它是四合院改建而成,由咖啡館和劇場兩部分組成。
李白詩句“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劇場名字的由來,但是反其意,寓意這里是普通人可以關注、熱愛、觀賞戲劇的地方。能讓更多的人走入劇場觀看戲劇,是該劇場創(chuàng)始人,熱衷并癡迷于戲劇的王翔最大的心愿。
從權威牙醫(yī)到民營小劇場創(chuàng)始人
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角色,但這種角色也會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
王翔當過兵,曾是原北京海軍總醫(yī)院牙科主任醫(yī)師,有著很高的學術地位。他還曾移民加拿大,回國后創(chuàng)建了北京最早的私人牙科連鎖診所——今日口腔。原本當一名出色的牙醫(yī)是王翔的社會角色,但因為對戲劇的熱愛與癡迷,他的人生角色也在逐漸轉(zhuǎn)換。
王翔的戲劇情結(jié)緣于對文學的熱愛,自幼喜愛文學的他常常在文學作品中體味生活、獲得慰藉。1985年,第一次接觸話劇的王翔觀看的是由實驗話劇院排演的《和氏璧》,看過之后就被這種形式深深地震憾了,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成了狂熱的戲劇發(fā)燒友。王翔至今保持著一項紀錄是觀看國家話劇院的作品《哥本哈根》達45遍之多,著實令人嘆為觀止!“盡管如此,我每看完一遍都還會有感覺,這就是劇本的魅力。是導演和演員共同創(chuàng)作,發(fā)揮的魅力?!蓖跸柽@樣評價這部話劇。
出國期間,王翔每到一地都要觀看劇場演出,到過百老匯、倫敦西區(qū)等眾多小劇場聚集地,那里小劇場的數(shù)量驚人,可見戲劇在國外的普及程度之高。“戲劇的終極關懷是文學關懷和人性關懷,重在培養(yǎng)人對事物深層的認知、理解能力和結(jié)構(gòu)能力,能有效地提升一個民族文化、經(jīng)濟的原創(chuàng)力和核心競爭力。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接觸戲劇,觀看、創(chuàng)造,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人可以不是藝術家,但要具備藝術家的氣質(zhì),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是有限的,人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感。”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興建一座小劇場,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同時自己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并經(jīng)營它,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模式成為王翔的最大愿望。
“小劇場的籌建是個艱難的過程,首先,人們對戲劇的認識有限,注定了心理空間的局限性。就現(xiàn)在而言,戲劇還是少數(shù)人需要的形式,大部分人還不理解,所以操作起來很有難度、有障礙。其次,尋址也是個艱難的過程,我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幾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地方,才確定現(xiàn)在的位置。此外,由于蓬蒿是首個民建小劇場,在辦理很多手續(xù)時都無章可循,每一項程序的審批都需要等待。興建小劇場的過程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我人生中所經(jīng)歷的最難的一件事。所以當它最終建成后帶給我極大的成就感,不僅是完成了心愿,更是完成了一種難以復制的形式?!?/p>
“之所以把蓬蒿建在中戲的旁邊,也是希望借助這里的戲劇氛圍,畢竟認真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需要把它做精、做專。而且我認為一個城市先要從城市中心的文化氛圍做起,在僅有的條件下做到最好。很多中戲的老師和學生會經(jīng)常光顧,一些知名的話劇演員像人藝的濮存昕、國話的楊青等都來這里客串過角色。此外,這里還成為很多中戲?qū)W生人生的第一個舞臺,他們即使畢業(yè)了,也會時?;貋砜纯椿騾⒀菀恍┙巧!?/p>
小劇場是我未來的人生目標
如今的蓬蒿劇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王翔更多的時間都會留在劇場策劃劇目、創(chuàng)作劇本,當然他還會定期出診,兼顧著牙醫(yī)的事業(yè),貼補著這個能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蓬蒿劇場。
事實上,為了蓬蒿的建成,王翔可謂傾其所有,前期投入120萬元,完全來自自己的積蓄。此外,每年房租和人員工資成本支出又達六七十萬元,而票房收入最好也就30萬元左右,這意味著要想維持劇場的正常運營,每年還要補貼二三十萬元的資金缺口。王翔的小劇場在經(jīng)營模式上還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對劇組不收取場租費,劇場和劇組一起分賬票房,一起承擔投入的風險。
盡管生存艱難,但王翔卻不太考慮外來資金注入,“因為小劇場是無利潤的,投資人會考慮利益,有了利益關系,戲劇勢必被注入商業(yè)目的,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對于外來資金,只會考慮真正熱愛戲劇,且是無條件的投資?!?/p>
“做小劇場本身就是不賺錢的,它是公益性、非贏利性的組織。至少在我這里是這樣的。在我有生之年,我會一直這樣貼下去。在國外,小劇場經(jīng)營者一年中大概有八個月左右來做其他工作掙錢,余下的時間來做小劇場。小劇場人通過奉獻、通過戲劇的表達來收獲心靈的感受,收獲更多的朋友。一個人為社會多做事情,是會得到很大的的滿足感的。國外的小劇場能夠獲得政府補貼,但國內(nèi)還沒有發(fā)展到此,個人拿出財產(chǎn)支持文化創(chuàng)作,非常希望政府能夠大力扶持?!?/p>
“國外戲劇發(fā)達地區(qū)的戲劇氛圍很濃厚,連上幼兒園的小孩都有戲劇表演的體驗,理工科大學會有戲劇選修課,戲劇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在看到了這種差距,我才希望讓更多的人走進劇場了解它、喜歡它?!?/p>
對于未來,王翔稱只要自己承受能力允許,會繼續(xù)做第二個第三個蓬蒿劇場。因為一個蓬蒿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觀賞需求,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國內(nèi)戲劇氛圍最濃厚的城市,至少需要五百個像蓬蒿這樣的小劇場,給更多的人帶來精神的慰藉。
一邊是服務于人的醫(yī)生,另一邊是奉獻于社會的戲劇工作者,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王翔游走其中,演繹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戲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