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幾十年是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2013年,我國城市化率將超過50%;2050年前后,我國的城市人口將增加到12億上下,農村人口將由目前的7億多人減少為3億上下,城市化率將達到80%左右。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結構劇烈轉型的過程,也是人口布局再優化的過程。特殊的國情、特殊的發展階段,大國特征以及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態勢,決定了我國的城市化必然不同于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必將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創新。
我國幅員遼闊,一個省區即相當于一個歐洲大國。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區位和比較優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歷史文化積淀以及面臨的主要矛盾極不相同,其城市化的動力與機制、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和發展速度、城市化的過程和擴張形式也必然表現為不同的區域特征。所謂多樣性的城市化就是沒有全國統一的模式。期望全國一個模式、齊步走的城市化是與我國的大國特征相悖的。因此,中央政府實施差異化的區域城市化政策,地方政府擁有較多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推進城市化的自主決策權是我國制定城市化政策的基點。發展路徑與模式的多樣性,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反映的最大特點。
集中型的城市化
我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適宜人口居住的人均國土面積不足美國的1/10。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集中型的城市化是我國的必由之路。所謂集中型城市化,一是要有一個較高的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只有60%不行,達到70%也不行,至少應在80%以上,因為即使城市化率達到80%,我國的農村人口仍有3億,等于目前美國的全國人口。二是大城市的率先發展,大城市占城市人口的較高比重。在城市化加速階段,大城市的率先發展是客觀規律;在城市成長階段,城市要素配置效率隨城市規模的擴張而提高;大城市占城市人口比重持續提高是20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城市化的總趨勢。三是若干個不同等級、不同輻射范圍的都市密集區和城市密集帶的形成與發展,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重要趨勢和現象。四是城市空間的緊湊型布局,用較少的城市用地容納更多的人口和產業。
行政推動和市場力量相結合的城市化
一方面社會主義是我國的基本制度,政府掌控著較多的社會資源。城市化階段是社會利益矛盾集中爆發期,科學的行政干預、宏觀調控和利益調節政策可以大大減少城市化成本。城市中的個體行為具有更強烈的負外部性,城市規劃建設尤其離不開科學規劃和政策協調。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的城市化,一個城市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可以大大化解錯誤的或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造成的負效應,提升城市要素配置的效率。所以在發揮體制優點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是我國低成本地推進城市化的必然選擇。
國內國際要素共同推動的城市化
30多年的實踐證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城市化實現了率先發展。我國13億人口要在不足百年時間內走完發達國家不足10億人口數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世界需要中國,中國離不開世界。融入全球化,擴大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國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既是我國和平崛起的空間條件,也為我國的城市化提供持續的動力源泉。
統籌城鄉發展的城市化
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統籌城鄉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城市化轉型的基本內容。城市化的實質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伴隨而來的是城市用地的擴張以及其他要素向城市的聚集。統籌城鄉發展的本質是城鄉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化成果,而不是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也不是農村脫離城市的自我循環、自我獨立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政策基石,一是要讓農村居民擁有移居城市的自主選擇權,二是讓已經進城的農村居民平等享有市民權力,三是將城鄉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農村工業化的指向違背工業化的規律,將支付極高的分散化成本;農村城市化目標混淆了農村和城市兩個對立的概念,城市是人口和非農產業的大規模高度聚集,農村發展成城市,就不再是農村。農村城市化的正確內涵應是農村現代化。
非均衡發展的城市化
實現區域城市化均衡發展一直是我國主流目標,但是由于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巨大區域差異,人口和資源配置的極度不均衡以及城市化動力機制的不同,非均衡發展當是我國城市化的常態。依黑龍江愛暉到云南騰沖的直線劃分,我國東南部占全國國土面積不足一半,但人口和經濟產出占90%以上。東南部地區城市人口和城市數量占全國的絕大比重,也必然成為我國城市化的主體。從城市化發展的現狀看,東南部一些省區城市化率已超過60%,西北部某些省區尚不足30%。從城市化未來進程看,東南部一些省區2030年前后有可能基本實現城市化,而西北部一些省區即使在2050年前后城市化率也只能達到60%左右。
異地城市化
從本質意義上說,任何城市化都是異地的。但由于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13億人口,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就有近距離流動和遠距離流動之別。所謂異地城市化就是農村人口遠距離的(數百乃至數千公里)向城市流動。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跨省域、跨區域的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地區流動成為我國城市化的重要特征。這種異地城市化在我國已經持續20多年,目前估計全國跨省區流動的農民工有7-8千萬之眾。由于城市化政策調整的滯后,這種異地城市化不僅造成了日益嚴峻的城鄉社會問題,而且農民工輸入地與輸出地之間的利益矛盾也日趨凸現。我國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各地區都面臨著日益增長的資源環境壓力,但比較而言,沿海和平原的城市地區資源環境容量高于中西部山區、高原等生態脆弱地區,實施異地城市化政策,在整體上有利于我國人口布局的優化和資源環境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
低碳發展的城市化
“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是城市化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城市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居中心、產業中心、知識創新中心和社會財富創造中心,享受城市文明是人們共同的期許。另一方面,城市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嚴格的資源環境約束,城市發展越來越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低碳發展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然選擇。所謂低碳發展是指同等經濟產出和生活品質下的較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發展方式,或者是同等二氧化碳排放量下的較高經濟產出和較高生活品質的發展方式。所謂低碳發展的城市化就是以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取得同等的城市化功能和效果,核心是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較高的城市化經濟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包括在城市化進程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節能減排、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以及低碳生活風尚的形成和低碳管理的普及等等。
科技和體制創新支撐的城市化
科技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破解城市過程中的一切經濟、社會和環境難題均有賴于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的支撐。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化實踐,充分發揮城市的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中心功能,以減少城市化投入,緩解資源環境壓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建設社會利益長效協調機制,以化解城市化過程中的利益矛盾沖突,減少城市化的社會成本;建設數字城市、網絡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以提高城市化質量等等,都離不開創新。所以,城市化與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互為動力,互為因果,既是我國城市化的特色,也是我國城市化的優點。
數量擴張和質量提升互促互進的城市化
2009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上升到46.7%,也確實存在著諸多的城市化質量問題。但斷言我國城市化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轉型時期已經到來,恐言之尚早。以城市化率80%為我國實現城市化數量指標,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我國實現城市化還需30多年;以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我國實現城市化還需要40多年。實際上,我國城市化在數量擴張的同時,城市綜合承載力在持續提升,城市化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之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信息把握會賦予城市化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以不同的地位和權重。十二五期間,控制城市化的數量擴張、重點提升城市化質量是一種選擇;在繼續城市數量擴張的過程中提升城市化質量,實現兩者的互促互進,也是一種選擇。但兩者比較,后一種選擇可能更接近于我國城市化的客觀進程。
(本文作者為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