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圣誕夜曲充斥著耳膜時,除夕的爆竹聲是否已悄然淡去?當情人的玫瑰抱在懷中,七夕的鵲橋是否已忘卻?當“圣誕果”來往傳送,中秋的賞月是否已索然無味?當西方節日日益盛行,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否已開始流淚?
新時代的確有不少與時俱進的內容,可是在我們感受新事物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節日。
仍然懷念“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那份幽思與緬懷,仍然懷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那份思念與祝福,仍然懷念“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那份甜蜜與相依……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懷念與呼喚,我們才看到了中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永未退去的光輝,正是這華夏兒女共同的呼聲,我們才看到了傳統節日被法定,成為中國文化最突出的表現。
也許,正當我們為傳統節日時喜時憂之際,西方節日卻引起大眾的關注。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外來節日,是汲取還是摒棄?是支持還是反對?毋庸置疑,在中國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我們無法將別國的文化拒之門外,但該如何吸取或采納卻必須要有一個準則。
現在的中國,已不再奉行男尊女卑、獨尊儒術的陳腐舊觀,我們正以一種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但一些年輕人將“開放”誤解為“效仿”,一切都學習西方人,甚至連節日都過得洋味十足。然而,他們真正學到外國文化的精華了嗎?不,他們沒有,他們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模仿,他們連“圣誕節”“愚人節”的由來都不知道。這很令人擔憂。我們不希望現代版的“邯鄲學步”再次上演,更不希望中國真正的傳統節日在狂歡中流失。
在繁雜的生活中,讓我們再次品味《離騷》,去紀念屈原的一生。
在喧囂的社會中,讓我們再次拾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去聆聽淳樸的真愛。
在忙碌的世界里,讓我們再次走向烈士墓地,去仰望去緬懷崇高的靈魂。
“帶走新潮,留下傳統”應當成為人們的一個更為前衛的思想。滔滔的汨羅江水,成群的喜鵲,初春的細雨,它們以無聲的美、無言的愛傳遞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那些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文化如今正站在歷史的邊緣等待我們去傳承!
點評
文章開篇連用了幾個反問句,從而引出正題,創設了一種氣勢。之后作者通過一些詩句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重述,這些詩句增添了文章的歷史文化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動。詩一樣的語言讓讀者仿佛徜徉于優美的旋律中;結尾處的一連串排比使文章掀起了高潮,經典的訴說,凝練的語言,使得文章的內容十分生動,這的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指導并置評:閆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