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技巧解說
1.投石問路掃文題首先,直掃全文,定體裁、明大意。其次,看題目考什么。再次,帶著文體常識的一般要求去讀,這樣能很快地把握文體結構和內容。在內容上要抓住文中如何具體通過記人、敘事、描景、狀物、闡理來表達什么情感及思想。行文結構上往往分為兩種,一是主旨由隱(淺)到明(深),二是略提對象-詳實-深化。
2.曲徑通幽勾要點緊抓文中的人、事、景、物、情五要素,從語言入手,逐段逐層閱讀,畫出體現思想線索、情態的詞語以及議論、抒情性語句。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抓懸念句(設置矛盾,提出問題)來追根溯源;(2)抓提挈句(概括提起)使綱舉目張;(3)抓序數詞,理清思路;(4)抓比較對比句,歸納主題;(5)抓象征句。
3.按圖索驥細解題一般說來出題者都會尊重人們的閱讀規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來出題,因此答題要依序進行。答題分以下步驟:(1)審題干,明要求;(2)確定文中相關區域,圈點勾畫相關內容。
名家名作賞析
一、墨爾格勒河
□端木蕻良
我走過多少河,沒有蹚過這樣的河;我看過多少水,沒有見過這樣的水。
在碧綠的草茵上面,墨爾格勒河婉轉縈回地流著。它像中國古典圖案的云子卷,它像錦袍上的繡花絳子,它像一線嵌銀的銀絲,鑲嵌在碧玉的冰盤上面,它又像春天里的一縷情絲,系絆著從它身畔走過的行人。
有人說,墨爾格勒就是對流水的意思。因為它簡直是九轉回腸,百結相思,水路糾曲,輾轉翻折,這段兒向東流,那段兒向西流,這段兒向南流,那段兒又向北流。
有人說,墨爾格勒是聰明河的意思,因為這條水含情脈脈,顧盼生輝,流動著一副伶俐巧慧的眼波的緣故。
也有人說,墨爾格勒是交結的意思,因為它曲曲彎彎,纏綿不斷,互相糾結的緣故。
墨爾格勒河沒有好寬,窄窄的一幅絳帶,盡是任情折轉,成為全國第一條曲水。歷來人們都艷稱蘭亭曲水,但是蘭亭的曲水怎么能比得上墨爾格勒河的百轉千回!
墨爾格勒河有二百多里長,它從不忘記打轉盤旋。戀家的孔雀一步一回頭,滋潤著草原的河水,一步一轉彎……
這一帶草原就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現在這里仍然是純牧區。這里河流多,水土肥,所以牧草豐美。墨爾格勒河就像母親的襁褓衣帶似的縈繞著草原上的兒女。
現在陳巴爾虎旗的二十八萬只牛馬,都正在飲著同一條河的流水……沿著墨爾格勒河都是牧民的夏營地,牧民們都臨時在這里搭上輕便的蒙古包,在兩岸豐腴的草甸上放牧。
墨爾格勒河清楚地記得,在最早的年代里蒙族健兒騎著馬背著箭袋在它的兩岸狩獵的光景。墨爾格勒河更清楚地記得,在過去的年代里,這里曾經受到過大風雪,奪去他們的牛羊和馬群。墨爾格勒河更清楚地記得,牧民幻想著一位蒼天賜給的英雄,阿斯爾查干海青,他征服了可怕的牛羊的瘟疫。墨爾格勒河也清楚地記得,人們傳說聰明的“朝代”坐著勒勒車到處傳播舞蹈,用歡樂的舞蹈和慰撫的歌詞來消除病痛女人的苦惱……
只有今天,墨爾格勒河才流出幸福的奶汁哺育著草原上的兒女,看到他們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騎上快馬飛馳……
只有今天,墨爾格勒河的美麗才全部煥發出來。蒙族姑娘穿著綠色庫緞的袍子,要是不系上一條彩綢的腰帶,那怎能行呢!呼倫貝爾草原要不流過一條婉轉輕盈的墨爾格勒河,那怎能稱得上美麗呢!
也只有今天,草原上的兒女才能報答以滿天星斗般的牛羊,清泉般的馬奶酒和牛奶酒,還向她奉獻了歡樂的歌舞。
也只有今天,墨爾格勒河的名字才傳遍了南北東西……
而且,只有今天,也唯有今天,墨爾格勒河岸邊才成為改良三河馬的基地。
看呀,栗色的三河馬,游龍似的沿著墨爾格勒河奔馳著。
蒙族人民自古是喜愛馬匹的,他們在蒙古包的進口上面,總是畫著一匹奔馳的寶馬,騰空飛馳,用這來代表他們對于幸福的向往。蒙族人民相信幸福的紫氣一定會從東方來。果然,東方紅了,太陽升起來了,紫氣果然從東方來了。也只有今天,這沿著墨爾格勒河飛騰的寶馬才有了現實的意義。
讓寶馬更飛騰吧,在祖國的大家庭里,幸福永遠會像墨爾格勒河一樣縈繞著大草原!
(選自《在草原上》,有刪節)
賞析
文章以議論、抒情為主,又糅合記敘、描寫,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第一自然段的議論,作者抒發了自己第一次見到墨爾格勒河時的震撼、驚奇和贊美之情。第二自然段緊扣其特點,先用一句話予以生動描敘,突出其背景之美和婉轉縈回的特點,然后的四個排比分句,分別用四個比喻句來描摹、贊美墨爾格勒河,抒發了作者特有的感受。語言簡練生動且富有變化,這是第二個特點,如“有人說……因為……”,有三個自然段都使用了這一句式,可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簡練的語言與生動的語言各領風騷,敘述與描寫熔于一爐,頗具情趣。
二、沙之聚
□張抗抗
千里河西,十日隴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為了莫高窟。我明白,卻不能說。其實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鳴沙山。
人說在晴朗干爽的風天,傍晚時分,在山腳下能聽見沙子“嗚嗚”的鳴響。伴著月牙泉汩汩的水聲,這鳴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樂之城。
血紅的夕陽隱去山后,天空純金一般爍亮。鳴沙山從塵埃中靜靜顯露,眼前一片渾沌的金黃。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沒,唯有這座凝固的鳴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時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起點或盡頭。
也許最初的創造只是出于一場無意的游戲。千古寂寞,朔風把大山和巖石揉成沙礫;然后又把白灼的細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巖——當鳴沙山成為鳴沙山時,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漢子,壯碩的臉膛上刻著重重的深邃而峻峭的線條。綿延的山脊如一道鋒利的刀刃,挎于腰間,舉過頭頂。曾在夢里見過許多回的鳴沙山,在這一刻卻忽然變得不那么真實——曾有過千姿百態的想象,可就沒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剛硬如此棱角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匯攏堆積聚合又渾然一體地升高壯大的呢?
我讀不懂鳴沙山。
脫去鞋襪,光腳走上沙丘。沙極細且柔軟,有一種溫熱的暖意,從腳跟緩緩升起。沿著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頂如地平線在遠天呼喚。沙中的腳窩很深,卻不必擔心會陷落,沙窩似有彈性,席夢思般地托著,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著即興而隨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長串蕩逸的腳印,是沙漠之舟……
忽然恍悟,沙山原來還很溫柔。
沙山的溫情別有一種表達的方式。天下也許再不會有比鳴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從來沒有外衣也沒有包裝,沒有樹林,沒有青苔,只有金沙連著銀沙,一無遮攔地鋪陳開去,裸露的身體無須任何一點覆蓋,從從容容地展示著它優美的體態和曲線。坦坦蕩蕩,清清白白,冷峻中含著幾分柔韌,野性中尚有幾分羞怯,從春到冬,永遠敞著胸懷,呵護著來往西域的路人。
我驚異我惶惑。我讀不懂鳴沙山的性別。
夕陽已完全沉落。月亮從大漠盡頭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鳴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煙籠霧繞,白璧無瑕。沙峰之頂,更如仙山瓊閣,難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筆陡如削,四壁懸空,果然有降落傘的旅游服務,可以山坡上逆風一躍,降落到海綿般的沙谷中去。
月色迷茫,星星深遠。亙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涼的風,從沙底一絲絲透出來。那個時刻,我相信永恒。
也許是風。是風之手,在人們歇息之時,撫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痕;又將沙子驅回它們原來的位置,將它們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礪。每日每日,風都這樣不知疲倦地完成著它手中不朽的雕塑。當人們發現風兒揉捏了修復了再造了沙山時,風已飄然而去。
沙之聚,有自由的風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如八面來風;若是一盤散沙,解鈴還須系鈴人——風聚沙,便是一個順其自然、循序漸變的演進之途。想必是,當風參透了沙子的心,風的需要成為沙子的需要時,沙子就自己走動起來,舞蹈起來,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聲聲駝鈴,在大漠上叮咚遠去,鳴沙山,卻無言。
(選自“西祠胡同”2009年12月4日)
賞析
鳴沙山是大自然的奇跡,是大自然的壯景。作者懷著向往,懷著赤誠,瞻仰并感受了鳴沙山的迷人風采。作者循著時間線索,以生動而優美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為文章創設了壯美的意境。作者觀察巨細兼顧,描繪具體準確,感受真切細膩,展現出一位女性作家獨有的藝術魅力。作者在客觀描摹鳴沙山情狀的同時,也糅進了她大膽而合理的想象,以文學的筆調呈現一些地理常識,為鳴沙山增添了傳奇色彩,使鳴沙山的內涵得到了廣泛的延伸。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作者手中被運用得如此嫻熟自如而又創意頻現,值得讀者反復玩味。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由沙之聚進一步聯想到人心之聚,增強了作品的現實意義和哲理意蘊,深化了文章的意境,使原本就內涵豐富的文章更擁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三、黃馬褂與王爺
□魯先圣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在網上傳開又被媒體爆炒了一陣子,一個只有50萬人口的縣級市,竟然設有14位市長。
這讓我想起清朝后期的黃馬褂和太平天國后期的王爺。清朝的黃馬褂是一種官方服飾,只有皇帝近身的侍衛,或者獲皇帝特別賞賜者才可以穿著。能獲得賜穿黃馬褂,代表著得到皇帝的寵信,是一種個人榮耀。根據清官規定,有三類人可以穿著淡黃色的黃馬褂:第一類是皇帝出行時,各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著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清代的各皇帝至咸豐為止俱有每年狩獵的習慣。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黃馬褂。這種黃馬褂被稱為“行圍褂子”,按規定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無故穿上屬于犯禁,是可以被治罪的。最后一種黃馬褂是因特殊功勛而得到的獎賞。
到了道光和咸豐年間,由于外族入侵、內亂紛起,清廷國庫空虛。為了彌補財政的不足,皇帝想到了出售黃馬褂。開始的時候幾萬兩銀子一件,后來幾千兩銀子一件,最后幾十兩銀子就可以買到,以致出現了達官貴人、紈绔子弟、地痞流氓、屠夫販子皆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的現象。出售黃馬褂,讓朝廷暫時增加了一些收入,但是,它作為朝廷名器的尊崇則損失殆盡,朝廷也因此而失去了威嚴和民心。
太平天國的滅亡,原因很多,但是濫封王爺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太平天國總共封了2700多個王,所有受封為王的,不論等級,不分有職無職,一朝受封,立即修王府,選美人,辦儀仗,出門時前呼后擁,盈街塞巷。王爺轎輿所到之處,小官和軍民百姓都要回避,回避不及的就地低首下跪迎送。百姓們迎不勝迎,遂流傳出民謠:“王爺遍地走,小民淚直流。”
由于幾千個王爺各自為政,腐敗透頂,致使國家一片混亂,太平天國迅速走向崩潰。
清朝的出售黃馬褂和太平天國的濫封王爺雖然不是造成清廷和太平天國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兩件事加速了他們的崩潰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國家名器和吏治的嚴肅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基礎。
殷鑒并不遙遠。
(選自《意林》2009年第5期)
賞析
50萬人口,14位市長,面對這一現象,作者沒有作正面評論,而是由清朝的黃馬褂與太平天國的王爺說起,借事喻理,讀罷令人感慨萬千。“國家名器和吏治的嚴肅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基礎”,自古便是“國家首重吏治”,基礎不牢談何國家強大、人民安康?“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泱泱中華出現如此現象,怎能不令人震驚?作者通過對兩個歷史事例的描述,告訴我們:目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十分普遍并亟待解決,否則,不僅僅會造成國家財力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會使人心渙散,影響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教訓就在眼前,殷鑒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