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很多值得人們品味的地方,而品讀歷史,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易中天教授在中央電視臺的“文化說書”節目中,把對歷史的品讀推向了更多的受眾,其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初創時的預期效果,易中天教授對于曹操的重新認知讓很多人耳目一新,他在娓娓講述之中,把戰火喧囂的三國一一展現給了觀眾;而于丹教授則將中國文人歷來視為經典,卻又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之下無法細細品讀的孔子的《論語》解讀得淋漓盡致,那些似乎有點枯燥的文字一下子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漢唐文化一直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文化,王立群教授則將這種文化用生動的語言再一次呈現在我們面前……
民之魂,文以化之;國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根。失去了根,便成了浮萍,隨波逐流,不能自主;失去了根,便成了空中樓閣,隨風而來,隨風逝去。把文化之“根”留住,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責任。
拿起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來品讀歷史文化吧!
經典素材
1.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的致命弱點是什么?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他既欲得天下,又想圖虛名,既準備廢楚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他心理上的脆弱。劉邦對項羽的評價是:“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分析:項羽性格上的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耍陰謀詭計、光明磊落應當予以肯定;而性格上的缺點如剛愎自用、缺乏遠見、軟弱、優柔寡斷等則應該摒棄。
適用話題:包容選擇性格
2.屈原
屈原所在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他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在內政外交上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忌妒,屈原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終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幾起幾落的屈原悲憤難當,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葬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終關心著楚國的命運,陸續寫出了《離騷》《天問》《招魂》等詩篇,表明了他不愿與黑暗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污的立場和決心。
分析:屈原是愛國人士的代表,他對楚國一片赤膽忠心,即使在被人誣陷,遭到放逐的情況下,他的愛國之心仍未動搖。他的這種精神萬古流芳。
適用話題:位置與價值責任理想執著
3.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這是指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最能體現曹操的奸惡。
但現實生活中的曹操,卻有著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原以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為他只是一介武夫,讀了他的《短歌行》等詩篇后,才知道他的內心世界是極其豐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是否也在印證一個真理——人是一個復雜的組合體?
分析:曹操愛惜人才,胸懷大志,杰出的軍事才能值得人們學習;但是他的狡詐多變,性格多疑又是人們應該摒棄的。
適用話題:智慧與狡猾理想抱負誠信
延伸訓練
【原創新題】
閱讀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喜歡周杰倫的你,也許從“山藥當歸枸杞go、山藥當歸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藥附加一點驕傲”中對古老的中華醫學產生了些許的興趣;也許在“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中對青花瓷有了一些粗略的印象,殊不知,這醫學,這瓷器正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遠不止這些,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許多地方看到璀璨的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名人、歷史文化名城、建筑、服飾、詩歌、繪畫、書法、文房四寶、茶藝、京劇、刺繡、民俗節日、剪紙、皮影戲……你會從中發現傳統文化的偉大藝術魅力,挖掘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請以“品讀歷史文化”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定,不少于600字。
【技法點撥】
一、話題理解
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氣息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動在民族樂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閃爍在國粹京劇色彩斑斕的臉譜上,綻放在異彩紛呈的民俗節日中,傳揚在膾炙人口的中華詩詞里……在名人那里,它是文化的傳承;在古建筑群里,它是智慧的體現;在民俗風情里,它是動人的傳說。總之,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選材范圍
1.歷史文化名人。
中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放射著耀眼的光芒,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哪個地方沒有幾個名人呢!也許你生活的地方曾是李清照的故鄉,也許你的家鄉,文化名人的資源燦若星河,也許……就讓一個個曾經只能在書中才能模糊看到的身影,鮮活地呈現在你的筆端吧!
2.歷史文化名城。
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風雨,鑄就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如同天上的群星,不管是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閃耀著永恒的光芒。一處斷墻、一處廢墟、一座宮殿、一座園林,牽動的卻是從千年歷史風雨里演繹出來的一個個生存與死亡、悲壯與輝煌、婉約與豪邁的故事。這些看似過去卻又宛若現在的故事讓人激動,讓人興奮,讓人沉思……從遠古至今,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記載著那些古老的文明和動人的傳說。
3.民俗風情美食。
神秘的東方,古老的文明,我們的風俗、廟會、地名、美食……這筆無價的燦爛文明的瑰寶,怎能不讓每一個人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驕傲呢!
三、寫法提示
歷史文化內容浩如煙海,考生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內容都涵蓋是不可能的,所以,考生在寫作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化虛為實,以具體詮釋抽象。
“歷史文化”是較抽象的概念,考生在寫作時,應化概念為萬象,用具體的文化形態——詩歌、繪畫、書法、茶藝、京劇、刺繡、民俗節日、剪紙、皮影戲等去詮釋抽象概念的內涵,化抽象為具體,以此拓寬構思空間的同時,也拓寬了發揮自己優勢的天地。可以寫剪紙的精巧、川劇變臉的神奇、琴棋書畫的高雅,還可以寫民俗節日的深入人心、詩歌藝術的源遠流長等。
2.寫作體裁多種多樣——貴在與話題相聯系。
可以寫散文,重在創設優美的意境:如寫民俗節日,要寫出它的歡快喜慶,亦雅亦俗,在熱鬧、歡樂、鑼鼓喧天、舉國同慶的美好氛圍中,讓人體會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當然,語言應力求優美、豐富。
可以寫議論文,如談歷史文化如何代代傳承、永不消逝;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談歷史文化的世界地位與影響等等。
【點石成金】
家鄉的年戲
□苗發
在家鄉,每逢過年后,村中常要唱十幾天的戲,直到元宵節過后才罷。這可是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時的我有六七歲的光景。
那時候,每當太陽一偏西,我們便拿上蒲團、馬扎等去看戲了。舞臺就是在我們學校的操場上搭起的,很簡陋,四面掛幾片帆布,中間擺一張課桌。在舞臺一邊放幾張連椅,供伴奏的人們就坐。在演出前,舞臺是我們“表演”的天地。村里的孩子差不多全在這兒,像是《西游記》里孫悟空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們,把整個校園吵翻天。吸引我們的還有那些酸甜的糖葫蘆、又黏又甜的糖稀、憨態十足的泥娃娃、好看好玩的風車……或許是我們吸引了這些小商販吧,他們來得比我們還早。
當父母喊過三五遍后,我們才回家吃飯,太陽也早已悄悄地溜回了家。隨著大人們三三兩兩地來到舞臺前,我們也都坐到父母的懷里,等著聽那通火暴的鑼鼓聲。“咚咚鏘——咚咚鏘——”我們都一個個伸長脖子、睜大眼睛看他們敲鑼打鼓,等待演員出場。若出場的是位女演員,除對她的穿著好奇外,便會在她的“咿咿呀呀”的唱腔中進入夢鄉了。再次醒來是被父母叫醒的,這個時候一般是有武生出場的時候。那篩豆似的鑼鼓聲不再具有吸引力了,兩眼瞪起只盯著演員手中的兵器——一桿帶紅纓的長矛或是一柄閃亮的大刀。其次是等著他們翻筋斗、鯉魚打挺、耍槍舞棒、對打之類的動作。但最愛看的是孫悟空和他舞動的金箍棒,可惜只看過一次,不過癮。后來知道那戲叫“盤絲洞”。
戲唱完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卻依舊浮想聯翩,滿腦袋都是舞刀、弄劍、翻筋斗……直至進入夢鄉。第二天,伙伴們便會找來黑線、白線系在鐵絲上做成胡子,拿一根木棍或是秸稈作為兵器,有時披上大人們的衣服(床單是不能常披的,因為要遭大人責罵的),模仿演員的樣子表演一番。
現在想起家鄉的年戲,雖然只記得小商販的糖葫蘆、帶紅纓的長矛和孫悟空的金箍棒之類的東西,心底卻總會泛起一絲絲溫馨與甜蜜。
家鄉的年戲,真好。
點評
文章的亮點有:首先,寫作的角度選得準確。看戲對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戲的內容不是主要的,能吸引孩子們的東西應是新奇的、好玩的還有好吃的。因此文章寫了舞臺、小商販、鑼鼓聲、武生的動作和他們的道具,以及孩子們的模仿表演。其次,語言生動形象。寫孩子的玩耍“像是《西游記》里孫悟空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們”,寫太陽落山用“悄悄地溜回了家”,寫看戲的神態用“一個個伸長脖子、睜大眼睛”“兩眼瞪起只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