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題技巧解說
1.給文章擬合適的標題或談談標題的作用:考生在解題時應通讀全文,明確說明對象以及對象的性質、功能、狀態,有時可以聯系中心句和關鍵詞,還可以結合文段的開頭和結尾中的關鍵詞句進行分析并概括出說明的內容或中心。2.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考生應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層次,從每段中抓住中心句或關鍵詞語加以整理。一般情況下,文段的開頭和結尾往往說明了對象的特點。3.回答說明方法的類別和作用:考生首先應從常見的說明方法中準確判斷出它的類別,然后再從語段中結合實例分析,看對說明對象起到什么作用。4.從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內容:一般方法是從該代詞的前面看這個代詞所指的內容,有時需要對應該詞的含義范圍等,從上文篩選信息,進行整理概括。5.回答段中加點的詞能否去掉或分析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這是考查考生對用詞的理解能力,一般情況下考生應先回答加點詞的意思,接著指出該詞在語境中的含義及表現力,再從能否去掉談所產生的影響(不能去的情況較多)。
名家名作賞析
一、鸚鵡魚的睡衣
□沈岳明
歐洲地中海生活著一種魚,它色彩艷麗,脊背是紫紅色的,體側是玫瑰紅色,胸部和腹部的鰭是淡黃色的,背鰭是灰黃色的,尾部鑲白色的邊,就像鸚鵡那樣漂亮,所以人們叫它鸚鵡魚。
羅馬和古希臘人特別器重這種魚,把它當做珍品,這倒不是因為鸚鵡魚長得漂亮,而是它們的團結互助的精神。據研究這種魚的學者發現,如果鸚鵡魚一旦不幸碰上了釣魚線上的針鉤,在千鈞一發之際,它的伙伴會很快趕來幫忙,咬斷釣魚線,從危險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魚被魚筐圍住了,別的伙伴就會用牙齒咬住它的尾巴,拼命從筐縫中把它拉出來。所以,一般的漁民很難捕獲到這種魚。
雖然鸚鵡魚能夠互相幫助,一般的危險奈何不了它們,可是,這并不等于鸚鵡魚永遠沒有危險。因為鸚鵡魚很怕死,常常在沒有危險的時候也憂慮忡忡,它們想,白天遇到危險了,有同伴來救助,如果晚上同伴們都睡著了,誰來救自己呢?于是,鸚鵡魚們想出了一種辦法。它們每天傍晚都會給自己織一件睡衣穿,這樣便確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們織睡衣的方法像蠶吐絲作繭似的,從嘴里吐出白色的絲,利用它們的腹鰭和尾鰭的幫助,經過一兩個小時就能從頭到尾織成一個囫圇的殼,這就是它們的睡衣。每天晚上,它們睡在自己編織的睡衣里,確實能夠防御敵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靜靜地睡一晚。可是它們的睡衣織得太堅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從里面鉆出來。到了晚上,鸚鵡魚會再織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時候,鸚鵡魚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來的時候,因為沒有足夠的力氣鉆破睡衣,這就麻煩了,時間一長它必死無疑。因為,鸚鵡魚從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們會認為同伴還在睡覺,不便打擾。
所以,對于鸚鵡魚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外界的傷害,而是因為作繭自縛。人類也擁有與鸚鵡魚的睡衣相似的一件睡衣,我們從來不缺乏互相幫助的精神,但卻逃不脫作繭自縛的困擾。
(選自《意林》2007年第5期)
賞析
從全文看,本文抓住了鸚鵡魚“色彩艷麗”“團結互助”“很怕死”“能織堅固的睡衣”四個特點。第四自然段中的“就能”強調了鸚鵡魚編織睡衣時間之短,“才能”突出了鸚鵡魚睡衣之堅固,這是從說明文語言用詞的準確性上進行的分析。最后一個自然段說鸚鵡魚“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外界的傷害,而是因為作繭自縛”,這一句是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進而得出:“人類也擁有與鸚鵡魚的睡衣相似的一件睡衣,我們從來不缺乏互相幫助的精神,但卻逃不脫作繭自縛的困擾。”這一結尾韻味無窮,發人深省。
二、漢語遭遇“喀斯特”
□單之薔
我對漢語中與洞有關的詞匯很感興趣。
“水滴石穿”這個成語無人不曉。人們一般以為水滴石穿是一個機械的過程:水從高處落下的力量,對石頭不斷地造成侵蝕,日積月累,就把石頭給滴穿了。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巖的巖石上,這種理解是對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巖上,這種理解就不對了。
石灰巖在地表上分布很廣。在我國,裸露石灰巖的分布面積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巖上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巖反應,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質。水滴不斷地滴下來,不斷地溶蝕石灰巖,并把溶蝕的物質沖走,這個過程稱之為喀斯特作用。
“水滴石穿”在很多情況下是一個化學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過程。化學反應的進行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長江三峽地區就是一個石灰巖地區,僅靠水流的機械沖刷和磨蝕作用,四川盆地現在恐怕還是澤國。一定是發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峽切穿了,讓四川盆地的眾多水系有了一個出口,奪路而出。
對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漢語言有著精妙的解說。古人舉著火把進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來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見解的深刻、深邃,這就是“洞見”“洞曉”。然而“洞開”“洞庭”中“洞”的意思卻完全不同。“洞開”是大開、大敞之意,如“門戶洞開”;“洞庭”中的“洞”字有寬敞、開闊之意,“洞庭湖”就是“廣闊的湖”的意思。
為什么“洞”字可以表達“大開大敞”的意思?讀一下古人游記中對洞穴的描寫,似乎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大多有“先經過一個狹小的口子,接著見到一個豁然開朗的大廳”的細節。洞穴中多大廳,有的大得不可思議。比如廣西樂業的一個洞中大廳——紅玫瑰大廳長300米,寬200米,最高處達260米,這規模與人民大會堂相當,但高度要高多了。如此大的洞庭,當然可以說“洞開”啦。
洞中的大廳是怎樣形成的?原來洞穴在發育的過程中,由于巖層中有夾層,巖性不一樣,或巖層有各種節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傾斜的角度,這樣洞穴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頂的巖石會發生塌陷。隨著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斷地運走塌下的物質,洞中的廳堂就越來越大,大廳就形成了。洞中的廳堂繼續發展,洞頂越來越薄,最后徹底塌陷,大廳露出地表,這時大廳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謂“天坑”。
說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我猜想武陵漁人進入的“桃花源”應該就是一處天坑吧。
(選自《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第7期,有刪改)
賞析
本文巧妙地借助“水滴石穿”一詞說明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介紹“洞開”“洞庭”等詞是為了引出對洞中大廳成因的說明。文章第四自然段舉長江三峽例子的作用是具體地說明喀斯特作用的速度比機械的磨蝕要快得多。第六自然段寫紅玫瑰大廳的規模“與人民大會堂相當,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當”用詞準確,表明紅玫瑰大廳和人民大會堂的規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別。第五、六自然段對漢語詞匯的解說生動形象。結尾聯系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螞蟻的文明
□徐永康
據統計,全世界有7000多種螞蟻,它們的個體數遠遠超過所有其他陸生動物。螞蟻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很強,無論是高山洞穴,還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漠,到處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
昆蟲學家發現,螞蟻是一種高級社團性昆蟲,它們的行為與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剛出生的幼蟻,它們在專門的“托兒所”里度過自己的童年。有些螞蟻在“托兒所”里做“保育員”,這些“保育員”經常帶領“嬰兒”在“托兒所”附近散步。螞蟻一旦生病,有“醫生”給以精心治療。“醫生”每天實行預防性檢查。當螞蟻受傷時,“醫生”就會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處,分泌一種膠質來為“傷員”治病。
在南美洲有一種會種莊稼的螞蟻,它們先在樹木裂縫中裝滿泥土,然后在這些獨特的土地上栽種各式各樣的作物。一到收獲季節,所有成員全力以赴,一起參加收割莊稼的勞動。有些螞蟻家族利用自己的前院后宅來種植莊稼。它們把收得的果實作為糧食,而把又短又軟的禾秸作為建筑材料。
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種會放牧的螞蟻。它們能“豢養”和“放牧”一種罕見的蝶形幼蟲,以獲取它們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們把幼蟲驅趕到寄生植物的頂葉上去“放牧”;拂曉,螞蟻又把幼蟲趕回地面洞中,留下一些螞蟻守衛。
螞蟻還具有一種類似于人的情感。當同伴或幼蟻死亡時,螞蟻明顯地表現出悶悶不樂。它們還有送葬儀式呢。“掘墳穴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墳地,墳地通常位于自己家園附近,掩埋深度為2厘米-2.5厘米。
羅馬尼亞昆蟲學家認為,螞蟻的某種先天性本能對其生命活動具有極大的意義。至于說到與人的關系,某些專家認為,螞蟻是害蟲。這是因為,它會給人類帶來危害,例如有些紅蟻專門鯨吞植物的根和莖,使農作物生長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螞蟻卻是十分有益的,據有關昆蟲學家稱,有一種竹筒蟻可食害蟲60種以上。在我國的臺灣和福建,利用竹筒蟻防治甘蔗婁蟲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前蘇聯科學家發現,有些螞蟻是森林的天然保護者,因而他們正在對螞蟻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和對植物效果的影響等進行研究。
(選自《長城文學》2009年5月17日)
賞析
本文從分工、勞動和感情等方面介紹了螞蟻作為高級社團性昆蟲所具有的文明。文章使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其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本文的語言既生動又平實,第一自然段中使用數據和恰當的副詞“遠遠”“所有”,準確說明了螞蟻的種類之多;第六自然段中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螞蟻還具有一種類似于人的感情。總之,人是文明動物,文明是人類所獨有的,螞蟻的“文明”其實是一種本能,說明了螞蟻的類人文明與自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人類文明有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