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主題闡述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五千年文化的點點滴滴,就像一杯杯美酒,芬芳濃郁而耐人尋味,有諸多優(yōu)秀的散文、詩篇、傳記……如山的典籍、如海的詩卷,無不使我們陶醉其中,讓我們去品讀它的內涵,體會它的意蘊。品讀歷史文化,使我們在持續(xù)的前行中可以積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領略古人的處世哲學、軍事韜略和人生意趣,從而得到最佳的啟發(fā),從一個個歷史故事中展開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暢想和思索,并從中領悟人生的真諦,為我們多彩的人生添上更為炫目的一筆。
中考金題回放
一、(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語文試題)
恩施民居——吊腳樓
□顧祥明
吊腳樓是恩施州常見的一種民居建筑。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錯落有致,雄偉壯觀,既有雙吊形成的對稱美,也有融入山地環(huán)境的和諧美,堪稱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
吊腳樓具有悠久的歷史。《舊唐書》載:“士氣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音qióng)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吊腳樓襲古“干欄”建筑遺風,多懸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遠遠望去,更顯險奇。平地吊腳樓則講究花樣精工,往往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故吊腳樓或精塑細刻,或走馬轉閣,或凌空飛架,或險掛峭壁,與秀麗山川相映成畫,妙不可言。
吊腳樓是典型的干欄式建筑。它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正屋和廂房(即吊腳部分)的上面住人,廂房的下部有柱無壁,用來喂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總的看來,吊腳樓應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懸空,所以也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單吊式,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有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fā)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后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作支撐用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于正屋。
吊腳樓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藝水平。窗花雕刻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吊腳樓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除具有注重龍脈、依勢而建和人神共處的神化現象外,還有著十分突出的空間宇宙化觀念。從某種意義來說,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宇宙變得更接近,更親密,從而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密不可分,比干欄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腳樓集建筑、繪畫、雕刻藝術于一體,是土家族、苗族建筑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
(選自“語文人生”2010年3月3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吊腳樓,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說明的?
2.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
3.本文第四自然段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請就其中一種說明方法說說其作用。
4.吊腳樓最基本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5.文章第一自然段說吊腳樓“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其中的“一般”能否去掉?為什么?
二、(湖北省武漢市中考語文試題)
椅子改變中國文化
□澹臺卓爾
在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怎么坐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人們會客的時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這叫跽(jì)坐。雖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場合必須這樣坐,否則就是失禮。
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傳入中原,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跪坐這種難受的姿勢。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變?yōu)槲覀兞曇詾槌5挠锌勘场⒂蟹鍪帧⒖梢宰岆p腿自然垂下的椅子。到了宋朝,這種椅子便廣泛地流行起來。
椅子的流行不僅僅使人們的坐姿發(fā)生改變,更重要的是對古代中國文化產生了沖擊。
這種四條腿的家具首先沖擊的是當時中國的坐禮。而坐禮的變化,又直接導致諸多社交禮儀的改變。人們的雙腿解放以后,許多重要的儀式、日常的交際禮儀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以“跪”為主的禮節(jié)逐漸演變成了以“坐”為主。
椅子還影響到了人們的生活用具和生活習俗。比如房屋內部風格:椅子的出現使窗戶的位置明顯升高了;人們不需要為席地而坐預留太大的空間,家具的數量也因此增加起來。椅子出現以前,人們的坐姿很低,導致家具普遍矮小,常見的案幾與現在農村炕桌的高度差不多;椅子出現后,人們的坐姿顯然升高了不少,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陸續(xù)開始流行,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現,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連串改變。唐人因席地而坐,坐姿低,為了方便飲食,都使用高足餐具,許多杯、碟、碗的底部都有幾個支撐的高足。到了宋代,餐具置于高桌上,身體的位置及人的視線都不一樣了,很難再看到安裝高足的餐具了,碗、盤、杯等器皿都變得玲瓏精巧。椅子出現前,由于坐姿、案幾的低矮,人們圍坐在一桌吃飯很困難,所以,那時一般都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奠定了圍坐吃飯的物質基礎,人們逐漸開始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吃飯,直到八仙桌出現,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已成了習俗,分餐制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響,是對于國人的心理。椅子出現之前,人們在正式場合必須跽坐,這樣坐是很難受的,現代人恐怕很難堅持半小時以上;所以,古時候的人們必須經過刻苦訓練,才能適應這種坐姿。孩子們學的第一堂禮儀課就是跽坐,其意義與新兵入伍時訓練軍姿很相似。跽坐的訓練,不僅能磨煉孩子的意志,甚至能收到修身養(yǎng)性的效果。因為再怎么訓練,跽坐久了都會不舒服,內心也會焦躁不安,所以跽坐訓練更是對自身心性內涵的修煉,通過訓練,可以實現內心與坐姿的和諧統(tǒng)一。
宋代以前,皇帝和群臣議事、大臣們向皇帝跪拜時,皇帝其實也基本在跪著,這種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民的關系。那時的君臣關系更像是事業(yè)上合作的伙伴,“跪”沒有低下的含義,而是一種恭敬虔誠的表現。椅子出現后,“跪”的意義與內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臨下,臣民們則跪拜在地上,這種禮節(jié)上的巨大不平衡使臣民們潛移默化地奴顏婢膝起來,在心理上鞏固了皇權至上的觀念,奴化了國人。
(選自《民間故事選刊·秘聞》2008年第10期,有刪改)
1.椅子的流行對古代中國文化產生的沖擊主要表現為________的變化、生活用具及習俗的變化和________的變化。
2.“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如果把這句話中的“逐漸”改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變化?
3.作者認為,中國古代的“跽坐”有哪些好處?
三、(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
“長信宮”燈
□武熹
“長信宮”燈是著名的漢代鎦金銅燈。它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此燈器身銘文有“長信”字樣,曾為居于“長信宮”的竇太后所用,故名“長信宮”燈。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現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的造型十分優(yōu)美。全器為宮女跪坐雙手持燈狀。宮女身穿廣袖內衣,外著長袍,腰間束帶,衣襟由右側向后掩卷,衣紋疏密有致,簡潔流暢。宮女頭梳髻,發(fā)上覆巾幗,上身平直,雙膝著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撐全身,頭略向前傾,面目端莊,神情恭謹,表現出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tài)。左臂伸向右方,左手緊握燈座底部的圓形座柄;右臂高舉,袖口形成燈的頂部。人執(zhí)燈,燈映人,人燈合一。燈火的映照,使宮女的形象更加美麗,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高度統(tǒng)一。其巧妙獨特的藝術造型廣受贊譽,被視為我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巔峰之作。
“長信宮”燈的結構非常精巧。燈罩由內外兩片弧形屏板組成,合攏時呈圓柱形。外屏板一角有直角形缺口,與燈盤方柄相扣。燈盤直壁平底,壁分內外兩重,形成寬0.9厘米、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兩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動。盤心有一蠟扦,可插蠟燭。盤的口沿飾寬帶紋一周,底部形似圈足,置于燈座上。燈盤有一平出的方形銎柄。銎柄可安裝木柄,用來轉動燈盤。燈座分為上下兩部分,可以拆卸。上部形似豆座,直接插入燈盤底部;下部形如豆盤,盤口與燈座的上部相扣。
“長信宮”燈的設計極為科學。全器由宮女的頭部、身軀、右臂以及燈罩、燈盤、燈座六部分分別鑄造后裝配而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又可以拆卸,便于移動和清洗。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能夠根據需要隨意調節(jié)照射方向和照明亮度。宮女體內中空,左手執(zhí)燈,右衣袖似在擋風,實為吸收煙炱(由煙凝集成的黑灰)的虹管。點燈后,煙炱通過其右臂形成的虹管進入體腔內,可以保持室內環(huán)境的清潔。
“長信宮”燈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水平,堪稱“中華第一燈”。
(選自《燕趙晚報》)
1.“長信宮”燈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2.簡要說明“長信宮”燈堪稱“中華第一燈”的原因。
3.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位置能否調換?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