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主題闡述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多種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對于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揭開自然界的眾多奧秘具有重要意義。科技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生命力,必定會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中考金題回放
一、(安徽省中考語文試題)
最具生命力的
四大海洋生態系統
□蘇宗祺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泥灘上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總稱,包括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紅樹、海欖雌、海桑、紅茄冬等。它適宜生長在風干浪靜、淤泥深層的海灘、濕地或河口地區。紅樹林四季常綠,因其樹皮中含有一種被稱為“單子”的化學物質而顯紅色,故稱為“紅樹林”。
紅樹林與其他類型的樹林相比,有許多獨特之處。為了適應鹽分高的海洋環境,葉片上有排鹽孔,能把吸入體內的海水鹽分有效排出,其功能類似于人皮膚上的汗毛孔。另外,紅樹林扎根于海底淤泥,通氣不良,所以大多發育有突出地面的呼吸根,形狀萬千。最為奇特的是紅樹林的繁殖為“胎生”方式,種子在母樹上孕育,待成熟后,先在母樹上萌發成芽,然后隨同果實一起墜海,數小時內即可扎根成長為獨立植株。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密集的支柱根,這些支柱根多在樹干基部生出,逐漸下伸,插入土中形成縱橫交錯、抵抗風浪的弓形支架。
以紅樹林為中心的海洋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通過食物鏈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紅樹林吸收海底土壤中的養料而生存,其樹葉、樹枝是魚蝦的食物,鳥類又以魚蝦為食物,淤泥中的微生物又將植物、動物的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歸還到土壤中。
紅樹林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以海南島的紅樹林為例,該系統內有鳥類114種(占全島的40%以上)、昆蟲100多種、水生動物100多種、平均每公頃每年可產魚、蝦、蟹等海產品750多千克,所以海南自古有“萬畝紅樹養萬人”的說法。有些紅樹植物可作鞣料和染料;有些紅樹植物木質堅硬,耐腐蝕,是建筑物和船舶的優質用材;有些紅樹植物還可入藥,能治療淋巴結核、皮膚病、癌癥等。
紅樹林還有很高的環保價值。紅樹林的根部深扎于海水中,可防御海風,抵制海浪侵襲,保護農田和村鎮,被譽為“天然的海防衛士”。同時,紅樹林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還可以大量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凈化海水。另外,紅樹林還有較高的生態學研究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由于紅樹林的生長環境特殊,所以其種類相對貧乏。全世界共有23科、34屬、81種,大致可分為兩類:東方型,分布于亞洲、大洋洲和非洲東海岸,種類較為豐富;西方型,分布于北美洲、西印度群島和非洲西海岸,種類相對貧乏。我國的紅樹林共有13科、24種,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和福建沿海,以海南最為豐富,其面積占全國的70%以上。
(選自《南方國土資源》2003年第5期,有刪節)
1.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依次介紹了哪三方面的內容?
2.根據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概括紅樹林的生物特點。
3.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內容,簡要說明紅樹林與海底土壤之間的關系。
4.文章在談到紅樹林的作用時,先后介紹了紅樹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態學研究價值、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四自然段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江蘇省南通市中考語文試題)
風能將成就江蘇沿海
成為“海上三峽”
□佚名
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的開發可以有效緩解中國的能源供應困局,其中產業化條件最為成熟的首推風力發電。較之其他新能源,風電優勢更加明顯:它蘊藏量大,超過所有油、氣、煤的儲藏量;理論上僅1%的風能就能滿足人類能源需求。
在江蘇沿海,從南通向北直到連云港,有連綿數百公里的灘涂,這是一塊孕育著財富和夢想卻一直被自然掖藏著的新大陸。這里常年風速保持在每秒7米-8米,正是絕佳的風電場。
這一帶可建超過10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場,相當于三峽的裝機容量,堪稱“海上三峽”,卻沒有百萬移民的負擔,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資源。而1個三峽的投資額,可以建2個-3個三峽規模的風電場。而且風力是一種潔凈的自然資源,沒有因火力發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帶來的污染。
雖然前景如此誘人,但是風能卻并非豎起風車就可以發電。因為有兩個世界性的“攔路虎”:一是,風電之于火電,由于電壓、頻率波動性大,因而大規模并入常規電網,會危害常規電網;二是,風力機結構復雜,風電價格遠高于煤電,我國風電設備單位功率的費用是煤電的兩倍以上,電網公司很難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購買風電,有人據此將風電比喻為“垃圾電”。
有專家經過10年研究發現,風電對于某些工業生產,特別是有色冶金、氯堿等高耗能產業,如能直接非并網利用,會像黃金一樣寶貴,它不但能減少或完全消除對電網的危害,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非并網技術使風電快速進入特定高耗能產業,使“垃圾電”變成“黃金電”。就電解鋁生產來說,每噸鋁的耗電量是驚人的1.5萬千瓦時,如果風電專門供應大型鋁廠,巨大的電能就被“置換”出去,風能也因此獲得了普惠社會的方式。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有很強的挑戰性,如果能夠成功,中國的風電技術將領先世界。
目前,非并網技術已經基本被掌握,下一步就是在江蘇省內找一個試點。一旦試點成功,它將是世界利用風能的最新里程碑。
(選自“中國文學網”2009年1月)
1.第二自然段中的畫線句“這是一塊孕育著財富和夢想卻一直被自然掖藏著的新大陸”,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2.結合語境,說說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語的表達效果。
(1)通過非并網技術使風電快速進入特定高耗能產業,使“垃圾電”變成“黃金電”。
(2)一旦試點成功,它將是世界利用風能的最新里程碑。
3.為什么要大力發展風電產業?請分條陳述。
三、(北京市懷柔區初中畢業會考語文試題)
歷史上的汗血寶馬
□金點強
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了一件威武的銅奔馬文物,此馬三足凌空,氣勢奪人,郭沫若將它定名為“馬踏飛燕”。據考證,“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極品青銅器物,距今約1800年。這件銅奔馬的原型,便是從西域傳入我國的汗血寶馬。
我國古代曾將汗血寶馬稱為天馬、大宛馬(大宛是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據《史記》記載,大宛馬“其先天馬子也”,它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因此得名“汗血寶馬”。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漢使開始頻繁來往于西域諸國,他們在貳師城見到了強健的大宛馬,于是奏知漢武帝。嗜好寶馬的漢武帝聞訊后大喜,特意鑄了一匹金馬,命使者送到大宛國,想用金馬換一匹汗血寶馬,結果被大宛國王拒絕,漢使也在歸途中被殺。漢武帝大怒,派大將李廣利率大軍遠征大宛國。大宛國人難以抵擋,于是殺了國王,與漢軍議和,并同意向漢朝提供良馬。漢軍挑選了3000匹良馬運回中原,但這些馬經過長途跋涉后損失慘重,到達玉門關時僅余1000多匹。得到汗血寶馬的漢武帝十分高興,將“天馬”的美名賜予汗血寶馬。漢武帝還讓汗血寶馬等西域良馬與蒙古馬雜交,培育出山丹軍馬。從此,中原的馬種得到改良,漢代的生產力和軍隊的裝備也因此大幅增強。
唐朝時,中原與西域諸國的關系更加密切,唐玄宗曾將義和公主嫁給了寧遠(大宛)國王,寧遠國王則向玄宗獻了兩匹“胡種馬”(汗血寶馬),玄宗為兩馬取名為“玉花驄”(驄,讀cōng,一種毛色青白相間的馬)和“照夜白”,它們還被畫進了唐代名畫《照夜白圖》。
在古代,馬是戰爭的利器。汗血寶馬體形好、聽話、快速、適于長途行軍,在游牧民族的征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成吉思汗時代,汗血寶馬成為蒙古大軍發動“閃電戰”、橫掃歐亞大陸的重要工具。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里,汗血寶馬代表著勇氣和力量,蘊涵著人們的理想和幻想,被人們稱之為“龍之友”和“龍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賦詩填詞,撰寫傳奇故事來描寫“汗血寶馬”。唐代李白有《天馬歌》:“天馬來出月氏窟,背為虎紋龍翼骨。嘶青云,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宋代司馬光也有《天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龍種骨更奇,網絲舊畫昔嘗見,不意人間今見之。”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繁衍生息上千年,但近代以來,史料中已很難見到汗血寶馬的名字,汗血寶馬在我國幾近絕跡。
按說,引進的汗血寶馬有雌有雄,是可以進行繁殖的。但由于我國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引入馬種后,都走了“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同時,由于戰馬多被閹割,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蹤跡難尋,目前只有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境內,還生存有數千匹汗血寶馬。
(選自《作家報》,有刪改)
1.文章開頭從銅奔馬寫起,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七、八兩個自然段說明了什么內容?是按照怎樣的思路說明的?
3.參考下面有關汗血寶馬的材料,談談你對文章第七自然段中畫線句的理解。
【鏈接材料】
中央電視臺2007年9月26日報道,據中國馬業協會統計,目前世界上汗血寶馬約有3000匹,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庫曼斯坦,現在中國共有5匹汗血寶馬,其中兩匹是土庫曼斯坦前總統尼亞佐夫分別贈予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