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自主學習;探究精神;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A)—0022—01
語文教學應該以人為本,著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而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自由的、充滿了人文氣息和生命活力的學習空間。
一、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課文。但筆者認為,每堂語文課,教師都應把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通讀課文四遍,第一遍劃出難理解的字詞;第二遍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分段并寫出段意;第三遍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及修辭方法;第四遍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寫作方法。這些看似帶有強制性的做法,從實質上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了課堂學習中。
想要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就要使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讀研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多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多看、多想、多說、多做。這樣不僅活化了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還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自己的語文綜合素質,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擴大了單位時間內學生主動活動的空間,而且釋放了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二、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鼓勵學生提問,筆者總結出了“兩類問題”的教學方法。一是要學生提出自己已經明白的、而用來考考其他同學的問題;二是要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或有不同看法的問題。第一種提問法主要是為了消除學生最初發現不了問題的苦惱,而它帶來的積極影響是,有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把將要提問的問題弄懂,有的則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或更有意義的問題。每個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又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就會逐漸形成好問、好討論、好發表不同意見的課堂氛圍,其長遠影響是學生主動、獨立學習的內在需要不斷擴大,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三、強調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1. 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所謂“兩個世界”,是指學生學習的“書本世界”和實踐的“生活世界”。學生讀書,接觸的多是“書本世界”。許多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與他們過分局限于“書本世界”、看不到“兩個世界”之間的密切聯系有關。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加強對“兩個世界”的溝通,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關注生活。對此,筆者提出了把課堂延伸到生活、自然中的教學理念。具體建議有以下幾點。
(1)將“東方時空”、“感動中國”、 “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引入課堂。
(2)建立班級“新聞小廣播”,讓學生直接參與采訪、寫稿、編輯等工作。
(3)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加勞動,走進農家,親近大自然。
2. 讓作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調查發現:在作文教學中,選取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寫作題材,學生寫出的文章既真實又感人。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特大地震,筆者適時提出以此次事件為題材,成功開展了一次作文教學。這一題材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作文的主要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大自然,進而表述社會,表述人生,表述大自然。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調動了他們的參與意識、主動學習意識以及競爭意識。
教學實踐證明,將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新課改下的基礎教育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班級還給學生”,這其中的“還”字就體現了把主動性還給學生的深刻內涵。只有把主動性還給學生,教育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