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始終是人們關注熱度最高的事件,今年也不例外。而此次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監考手段的科技含量在原有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升。據權威媒體介紹,除了身份驗證等手段更先進外,監視器的普及及提高,也有了質的飛躍:一些省市不僅在所有考場都安裝了監控設備,更是實現了全方位的遠程監控。在監控中心,任何一個考場的情況都能盡收眼底。
不知道監控者和報道者的心態是怎樣的,也不懷疑安裝它的必要性和實際的效果,但無論如何這樣的舉措,不能給我們帶來一絲一毫的欣慰之感。
毋庸諱言,我們正處在一個處處被監控的環境之中,否則,我們的安全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某些規章就得不到有效的執行。所以,大街小巷,賓館飯店,車站醫院,機關學校,小區院落,一個個探頭注視著每一個角落。在方便了監管、提高了安全系數和某些部門工作效率的同時,個體的空間和權利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限制和侵害。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習慣了在外在監控狀態下行事時,他的自律意識也會逐漸降低,一旦失去外部約束,就會放任自己的行為,做出違規違法的事來。現在每個城市的主要路段都安裝了“電子警察”,拍攝違章車輛。雖然這些路段違章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在沒有安裝攝像頭的地方,司機的違章頻率卻會明顯增加。因為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沒有安裝攝像頭就意味著可以違章而不會受罰,某種程度上沒有安裝本身就成了對違章行為的一種鼓勵性的暗示和默許。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安裝更多的攝像頭。
再回到前面的話題。高考時安裝大量的攝像監控裝置,肯定會減少考試中的作弊作為,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高考的公正與公平。但它的負面作用和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是十分深遠的。首先它的廣泛使用會給整個社會一個錯誤的引導,使人們過多地相信和依賴并受制于儀器設備,而放松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誠信意識、自律意識的培養,使學生不能建立起對是非對錯的內在認識和正確判斷,從而形成雙重人格,有監督則中規中矩,無監管則隨心所欲。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廣泛的監控是一種無形的“有罪推定”,它也是對個人道德和誠信的一種不信任和不尊重。在它面前,任何人都被假定為不誠信者,所以,對于真正講誠信的人來說,與其說是一種保護,毋寧說是一種傷害。再次,既然整個社會都在強化這種監控行為,它必然會使學生覺得,在這個社會上,個人的誠信是靠不住的,每個人只對攝像頭“負責”,只有外部的強制才是有效的。那么,一旦失去了外在監督,就會各取所需,誰講誠信誰就要吃虧。就像沒有“電子警察”的交通路口一樣,在沒有監控的考場中,可能會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作弊。
因此,許多地方頗為得意的電子監控設備,也許會給有關部門帶來內心的一種安全感,會在高壓態勢下減少考試中的作弊行為,但同時它也是一種大張旗鼓地對個人誠信的否定,盡管可以獲得某次考試的公平,卻會使學生的認知產生偏差,使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重構變得更加困難。
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監控設備常常使我們有一種“瓜田李下”的感覺,任何下意識的舉動,都有可能讓監控者產生某種懷疑和聯想。假如你自己又常常有這種被監控的意識,可能會更加如芒刺背,手足無措。在一個全角度被監視的考場,考生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勢必會比以往更加緊張,甚至會手不敢動、頭不敢轉,即便是一個無意識的動作,也會擔心被別人當成了疑似作弊者。這樣的心理體驗,肯定會在考生的內心留下不應有的陰影,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和不信任。
有戶人家為了防盜,給住宅陽臺窗戶加裝了堅固的防護欄,結果發生火災后,主人卻被擋在防護欄內無法逃生,活活燒死了。這只是一個消防案例,卻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不能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忽略了更大的隱患。這個故事是不是和我們上面所談的話題有某種相似或相近的關聯性呢?
我們常常談及人的異化,談及目的與手段的倒置,但不論是工業時代還是信息時代,我們時常總被自覺和不自覺的異化,時常分不清何為目的,何為手段,誰為誰服務,誰主宰誰。思想的貧乏和思維的懶惰,使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模糊難辨,似是而非。也許,我們津津樂道的、引為自豪的、成為政績的很多東西,恰恰是與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歷史進程背道而馳的,恰恰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諧與自由發展的,也恰恰是最需要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