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自改作文;能力;興趣;習慣;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38—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使學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作文題目明確要求學生寫完作文之后要進行認真修改。可見,放手讓小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小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工作。
注重引導,激發興趣
興趣是推動人們求知的導師,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種潛在力量。要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關鍵是要激發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興趣。
首先,可以借故事激趣。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軼聞趣事。如,我國古代文人賈島“推敲”的典故,葉圣陶先生對文章精雕細琢的故事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結合班隊會,把這些故事講給學生聽,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一些這方面的故事,在班上開展講故事活動。這樣,不但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融于這些故事之中,而且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
其次,可通過寫評語激趣。根據小學生喜歡被表揚的特點,可以采取寫評語鼓勵的方法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如果教師發現了學生對作文修改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應立即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寫下賞識性的評語。如,“這句話改得妙,你真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好學生!”如果發現了學生修改之后還是不盡如人意,應寫出誠懇的鼓勵性評語,既要肯定學生為修改所付出的努力,又要指出修改后存在的問題。如,“老師看出來了,你真是一個喜歡修改作文的孩子!如果你再細心、認真地修改一下,這個句子將會變得更好!”實踐證明,教師把情感傾注于筆尖化作熱情的批語,寫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往往會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并產生良性的連鎖反應。
傳授方法,形成習慣
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自改作文時要注意方法的傳授,促使其形成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反復朗讀,多次修改。我們知道,學生對于語言的感悟,主要來自于朗讀。因此,在學生寫好作文后,可先讓他們大聲朗讀,看看文章的結構布局是否合理,有沒有拗口的詞句。然后,讓他們輕聲讀,邊讀邊推敲、揣摩,再進行全面修改,達到語句通順、內容具體的目的。最后,再次讓他們放聲、有感情地朗讀,讓他們看看自己的習作是否瑯瑯上口;同一個內容、同樣一個意思,能不能換上另一種具有時代氣息的說法或運用已掌握的詞匯、句式及修辭手法進行提高性修飾、潤色。從而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經歷“發現——修改——提高”的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教師引導,集體評改。可以選擇一篇中等水平的習作打印好之后分發給學生,人手一份,教師提出適當的修改要求,然后人人動手修改。修改完后,教師再對修改的情況進行講評,對改得好的,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隨機指導如何修改。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也可以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把具有代表性的習作顯示在屏幕上,請全班學生根據本次習作的要求,各抒己見,進行口頭修改。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創設了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改活動。
優化訓練,持之以恒
對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訓練,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需要經常性的訓練。教師要營造民主的氣氛,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教師的指導,使學生完成修改任務,從而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為了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好、中、差三類學生組成來進行作文互改。俗話說,旁觀者清,修改作文亦然。教師把修改權還給了學生,學生會懷著好奇心,以主人翁的態度當起“小老師”來,因此,他們審讀起其他同學的作文來,格外地認真、投入。在這樣的修改過程中,后進生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中等生和優等生在幫助后進生的過程中,也能相應提高自己的作文修改水平。可見,通過學生互改作文,既訓練了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又使學生體驗了修改作文的艱辛,從而培養了他們認真、負責的精神。
誠然,指導小學生自己修改作文,不是說教師就可以“清閑”了,相反,教師依然要發揮主導作用,做好“教練”工作:要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性,注意因材施教;要講究要求的階段性,做到循序漸進;要激發學生修改作文的主動性,培養其創造精神。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常抓不懈,學生常練不怠,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一定能日漸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