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伴隨著歲月的腳步,我在學校中已度過28個春秋。28年來,作為一名《甘肅教育》的忠實讀者和作者,每當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回味教書育人的甘甜時,眼前總會浮現出那一頁頁飄著油墨香味的《甘肅教育》。
1982年8月,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在老家西部的關山林區當上了一名小學教師。林區艱苦的生活環境和教學條件,迫使我不得不如饑似渴地進行專業理論的學習。于是我求親靠友四處郵寄與小學教學有關的書籍,并向我中學時期非常崇拜的特級教師謝玉珊寫信求教。謝老師很快給我回了一封信。他對我能在艱苦的環境中潛心讀書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并指導我說:“要做一名好教師,學習很重要,但一定要得法。你不妨從《甘肅教育》上學起,那上面的文章貼近教學實際,針對性、操作性強。”
從那時起,我就與《甘肅教育》結緣了。
三年之后,我被調到了縣城小學。白天,我忙碌于課堂,晚上,我徜徉于《甘肅教育》這一百花園。對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我從“實踐操作”和“理論分析”等方面入手,不輕易放過一個細節,反復揣摩,反復品味。讀得多了,視野自然開闊起來。為了便于查找,增強實用性,我又將文章歸類,仔細比較、鑒賞、摘記,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慢慢地,我的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上各類“示范課”的機會也不斷增多。
1990年,我幸運地到蘭州參加了西北五省(區)的小學語文教學暨甘肅省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從蘭州歸來,受專家所作報告的啟迪,我對自己多年的學習與思考及語文教學實踐進行了總結,寫出了一篇長達5000余字的論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淺談》。此時,恰好天水市要召開小學語文教改研討會,受縣教研室的委派,我將此文上報到天水市教科所。兩個星期后,時任天水市教科所所長的郭茂利先生在肯定我論文觀點新穎的同時,指出了兩個嚴重問題:大而空,不扎實。并批示道:“要抓住一個重點寫深寫透。”怎樣才能在“深”與“透”上實現突破呢?我翻箱倒柜,找出了多年積攢的《甘肅教育》,以此為專題,整整化了兩周的時間,潛心閱讀。經過反復比較研讀,我的思路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最后我以《淺談語文學法指導》為題,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對論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改,結果在全市教改研討會上進行了交流,受到了與會同行的好評。
后來我又將此稿寄到《甘肅教育》,并得以發表,當時在全縣教師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那時起,縣教研室每學期都抽調我到各學區“送教”下鄉,上“示范課”。
其間,閱讀《甘肅教育》成了我教學之余雷打不動的習慣。苦練基本功,提升教研能力。
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1995年5月,我參加了天水市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榮獲一等獎。第二年,我代表天水市參加了在蘭州市東郊學校舉辦的全省小學語文課堂觀摩比賽,榮獲三等獎。參加省市教學比賽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更堅定了我讀刊用刊的信心。新世紀初,隨著新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我又承擔了全縣骨干教師的培訓任務。此時《甘肅教育》上的許多文章和觀點又讓我受益,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在縣職教中心給學員講課,我的課因貼近實際,貼近教學,受到學員歡迎。
斗轉星移,歲月滄桑。我在《甘肅教育》上共發表論文30余篇,完成市級重點教研課題兩項,榮獲市基礎教育優秀教研成果一項。我先后被評為省青年教學能手、省骨干教師、省學科帶頭人、省特級教師等。
韶華易逝,深情永存。一弦一柱思華年,千言萬語寄衷情,值此《甘肅教育》創刊30周年之際,寫成此文,聊表寸心。
(作者系張家川縣新建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