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教育;師生關系;主體地位;主導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16—01
教育改革之前,我國幼兒園采用統一的課程形式——分科教學。它注重的是讓幼兒掌握較系統、較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把幼兒視為裝知識的“容器”,將各科知識按計劃灌輸給幼兒,忽視了其是活生生的人。這種以教師為中心,幼兒圍繞著教師轉的傳統教育方式,輕視了幼兒的年齡特征、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教育改革之后,幼兒教育首先突破了分科教學這種單一的課程形式,形成了綜合性主題課程、整合性教育課程、游戲課程、活動課程等多種課程形式并存的局面。并且,新《綱要》指出,不同地域的幼兒園可依據教育目標,幼兒的實際水平、興趣和需要自主地選擇教育內容。然而,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只進行課程的改革是不夠的,還需從正確處理好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著手。那么,如何處理好幼兒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呢?
首先,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和幼兒建立起平等、互尊的友好伙伴關系。教師要將幼兒看成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承認他們是有頭腦和思維,有經驗和基礎,有興趣和需要,有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的人。教育時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進行互動,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探索與表達,努力創設一個和諧而溫馨的教育環境,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其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幼兒的主體地位和自己的主導作用。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其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幼兒教育是活動體系,而不是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以幼兒為本,教育首先要充分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內容應根據教育目的、幼兒的實際水平和興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地選擇和組織;要充分尊重幼兒好動、好玩的天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游戲和生活當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認識特征,積極發揮幼兒的感官作用,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和操作過程中建構知識,獲得經驗。
當然,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要否定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這是因為:教師是幼兒園保教目標的實現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把握著對幼兒教育的方向,主導著幼兒教育的航標。實施教育前,教師先要根據保教工作總目標,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循序漸進的原則,將目標分解,制訂教育計劃和實施教育計劃,以實現分目標的形式來實現總目標。
由于年齡關系,幼兒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安全意識淡薄,各類知識欠缺,各種能力低下,故而,只有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和幫助下,幼兒才能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
再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與幼兒進行互動。要想點燃幼兒的探索欲望,喚醒幼兒的創造潛能,教師應在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等方面給予幼兒支持。應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幼兒感到溫暖、輕松、安心、自信,從而愉快地進行探索學習。教師只有創設出新奇、生動的教育環境,才能使幼兒產生興趣;只有準備豐富的適合幼兒的材料,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也才能為幼兒的探索活動提供條件。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隨時都可能產生許多問題,由于他們經驗和能力有限,故而探索活動可能隨時會終止。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介入和引導,為其提供關鍵性的學習經驗,使探索活動深入下去,從而促進幼兒主動地學習。
事實證明,在幼兒教育改革中,課程改革是成功的。如何實施好適合本園幼兒實際的課程,關鍵在于正確處理好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而教師又是處理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愿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效促進幼兒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的健康發展,為其終身發展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