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正比例;情
境;活動;課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56—01
【教學過程分析】
1. 怎樣進入新課。我以前的教學多是按照課本平鋪直敘,沒有特別琢磨過該如何進入新課,創設怎樣的情境能吸引學生。這次,教學“正比例”時,我從孩子們的生活出發,給出兩幅圖,分別是1號車和2號車的行駛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而且以“賽車大闖關”為題,給出一個是勻速行駛,另一個是變速行駛。
2. 活動方式的研究。小學中、高年級兒童對具有游戲性質的課堂教學形式已不再像低年級那樣感興趣了,他們希望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可以檢驗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于是,我提供給學生自學的機會,讓他們自由組合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是:(1)學習探討的時間不宜過長;(2)小組人員要聽組長安排,注意做好記錄;(3)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就近求助。
【學生分析】學生在六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知道如果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么這兩種量就叫做相關聯的量。但怎樣的變化才是正比例變化的,學生比較茫然。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目標】
1. 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正比例;
2.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正比例關系;
3. 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認識什么是正比例。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人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賽車好不好?(拿出兩個賽車模型)我們選出一組男生,一組女生來進行比賽,看哪組先闖關,哪輛車會跑遠一點。
(在學生比賽完后出示課件,展示兩輛賽車的行駛路程與時間關系圖)
師:像這樣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兩種量就叫做兩種相關聯的量,這是我們上節課所學的內容。今天,我們將要具體去研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有什么特征。
二、創設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先讓學生自學以下問題:(1)從圖中你知道了是哪些量在發生變化?它們的變化情況怎樣?(2)如果我們觀察并比較兩幅圖,你覺得它們的變化規律相同嗎?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他們討論的結果(多請學生說一說)。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第一幅圖中的速度的大小是不變的(教師板書)。
活動二:讓學生觀察并完成圖表(圖略),研究這些圖表中究竟有什么奧秘(方法同上)。
活動結束后,教師出示課件:
1. 問題一:如果用C來表示正方形的周長,a表示邊長,那么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系就可以表示為什么呢?(請學生回答)
2. 問題二:根據路程和時間可求出什么?(板書三種量,使學生自己發現路程與時間的比總是一定的)
3. 結論: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那么這兩種相關聯的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4. 問題三:請同學們想一想,要使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應具備什么條件?
三、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請談一談。
【教后感悟】上完課后,有老師提出:為什么你不把教學重點強調一下,而是全讓學生自己做了,你的引導在哪里體現呢 ?我還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好像是把學生放得太開了,沒能做到收放自如。但是我覺得我的設計還是挺有新意的,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能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而教育藝術的全部復雜性,是要善于感覺到一個人身上那種純屬個性的東西。”這次教學設計中我就充分發揮了這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