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互動;
原有知識;教具;求知欲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61—01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得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放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精力放在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上,并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互動。那么,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呢?
一、知識基礎是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前提
學生新知識的獲取是以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數學學科有著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都有前期的基礎背景和后期的深化和提高,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而學生對所學新知識沒有“畏生”感,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參與互動的前提。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簡化處理。
簡化處理就是通過某種處理方法使新知識難度下降,確定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連接點,使新知識變成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近的知識,從而減輕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要注意讓學生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與區別,從而順利地完成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和更新。
二、利用各種簡單教具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的互動過程,教學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和互動,讓學生用腦思考、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與學生的互動,主動為學生參與課堂互動與教學過程創造條件、營造情境。
如,在講授“三角形的特征”這一課時,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1.教師出示若干個不同形狀的物體,讓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并說明自己的分類理由;2.教師拿出兩個三角尺,讓學生觀察三角尺有什么特征;3.教師出示大小和形狀不同的若干個三角形,讓學生總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引導得出三角形的所有特征;4.讓學生自己設計、制作三角形。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考與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發了學生思維,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三、激發求知欲,吸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求知欲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經常設置各種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欲望。如,在剛開始學習分數時,我讓學生計算每人分到的蘋果數:有8個蘋果,平均分給張兵和王軍,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學生很快伸出4個手指。接下來,我出示下一個問題:現在有一個蘋果,要平均分給張兵和王軍,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這時,同學們都被難住了,因為無法用手指表示了。于是,我進一步問:“你們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蘋果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就成了學生急切想要學習的知識。
四、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參與課堂互動
教師要面向全班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教學的互動中來。同時,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提高全班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要做到“保底不封頂”。在課堂教學中,我針對不同的學生從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堂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同學都能參與課堂互動,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幾個問題:1.倉庫堆放48噸貨物,運走了■,運走了多少噸?2.倉庫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恰好是17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3.倉庫堆放一批貨物,運走了■ ,還剩25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4.倉庫堆放一批貨物,第一次運走了全部的■,第二次運走了全部的■,共運了14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在回答問題時,我讓學習程度在中下水平的學生回答1、2題,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鼓勵他們參與課堂互動;讓中上水平的學生回答3、4題,凸顯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樣的分層問題不但在課堂上可以進行,在課后的練習中也可以采用。對有能力、學習好的學生可留一些難題,對水平中、下的學生可留一些較簡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