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考數學;命題動向;試
卷;結構;特點;復習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30—01
去年蘭州市中考數學試卷,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了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了對數學能力的考查,注重了數學源于生活的主導思想,做到了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求創新,在創新題型中求深入。試卷共有29道題,仍分為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三個版塊。同往年相比,增加了3道選擇題,減少了3道填空題,前兩題的總分值沒變,共80分。
試卷結構:舊貌換新顏
從試卷的基本內容看: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 、綜合應用四部分,它們的權重大致是47%、35%、12%、6%。形成初中數學的主干線仍是考查的重點,一元二次方程、四種函數的性質及圖象、垂徑定理、切線的性質及判定、概率與統計等構成本試卷的主體。特別是二次函數更是重中之重。試卷難易度適中,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線,沒有偏、怪、難的題目。新課程教材的四大板塊內容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試卷的構成把這一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道題至少也有兩個知識點,最多的有十多個知識點。試卷中有不需計算,只經過分析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的題,如1、2、3、4、7、9、11、16題;有運算量較大的題,通過計算找規律,如20題;也有方法得當便能很快得出答案的動手操作題,如14題。
試題特點:數學在你身邊
本試卷咋一看:難。總體感覺是文字多,圖多。但仔細再看就會發現,只是題目情境新穎而已,實質考查的仍然是《中考指導綱要》中的知識點。如,第7題,緊密結合國際形勢,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為載體,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增長率問題;第24題,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主題,以概率知識為模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嗅到了淡淡的粽香味,第2小問“模擬實驗”又將學生拉回到了現實,放回與不放回事件看你分清了沒有;第25題的獨到之處是數形結合,用圖象法解方程、解不等式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第26題,是一道結論開放題,學生如果抓住題目的關鍵所在——四個中點,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是難事了; 第27題,是直線與圓的關系問題,第3小問中整體思想的運用怎一個妙字了得;第28題,是一道常考常新的題目,但想得滿分卻不是易事;第29題,是運動型問題,是本試卷的綜合題,4個問題層層遞進,將數、形、動融為一體,重在檢測學生以靜制動、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今后復習的啟示
從試卷看,夯實基礎是重點,抓住教材是關鍵。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形成數學基本技能的“藍本”。扎實的基礎是對課本中的概念、定義、定理的透徹理解,對圖形、性質的靈活變通。中考復習必須真正回到課本、回到基礎中去,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發生的過程,幫助學生構建起初中數學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克服小看基礎知識的心理,糾正他們對基礎知識不屑一顧的做法。即注重基本運算過程的完整性、準確性,要求學生會做必對,而非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從而糾正他們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毛病;注重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的轉化訓練和常用的數學符號的語言表達訓練,做到熟能生巧;注重通法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常用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在基本知識的靈活運用和推廣上;注重有代表性的綜合類題型的訓練,幫助學生克服畏懼綜合題的心理……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反思,學生才會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提高。
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現代數學教學注重的是:引導學生用內心創造和體驗的學習方法來學習數學,鼓勵學生尋求解法,而不是記住步驟;探索模式,而不是模仿題型。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提升對數學知識、數學教學的認識,反復學習和體會《新課程標準》,才能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可行之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抱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鼓勵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修正原有的觀念和想法,鼓勵學生挖掘自身具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自己的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