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中國現代史;
毛澤東詩詞;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28—01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與現實、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毛澤東的詩詞生動地反映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筆者在中國現代史部分引用毛澤東詩詞進行教學,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提高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講課時要特別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例如,在講授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時,適時穿插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能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這首詞于1945年發表在山城重慶。當時的轟動效應不啻于晴天霹靂,第一次在國人面前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叱咤風云的政治領袖,而且是一位文采超群的詩詞大家。國民黨中宣部對這首詞采取了圍攻政策,結果使蔣介石的文人墨客們束手無策,灰溜溜地甘拜下風。通過對這首詞的講解,使學生頓時興趣盎然,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共兩黨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斗爭的激烈性。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成了主動思索,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加深理解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綜合型人才。所以,解放思想,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對培養學生從已知中發現未知從而獲得新知的能力至關重要,也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例如,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舉行秋收起義。為什么在秋收時節起義呢?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手段是什么?目的如何?教材一概沒有交代。這時若引用毛澤東的《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學生馬上豁然開朗,懂得秋收時節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最尖銳、最深刻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要用發動農民進行武裝斗爭的手段,達到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目的。又如,在教學“工農武裝割據”時,學生對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是由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決定的這一概念感到費解,這時引用毛澤東的《清平樂·蔣桂戰爭》:“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這首詞揭示了半殖民半封建時的中國,軍閥混戰不斷,中國共產黨只有領導人民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紅色政權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下去。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讓學生鑒賞了毛澤東詩詞,又讓歷史知識得到了升化。
三、學科滲透
當代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科之間日益滲透,這是時代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隨著綜合考試的出臺,高考命題技術的日臻完善,高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不斷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學科進行相互交叉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引用毛澤東詩詞也能體現學科的相互交叉與滲透。如《沁園春·雪》,學生已在語文課中學過 。在歷史教學中重新教學,可以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這首詞中孕育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上闋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情懷。下闋點出了中國封建社會輝煌時期的杰出代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們為中華民族的融合、統一、發展、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些輝煌很快就灰飛煙滅了,社會不能長治久安,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國家不能繁榮富強。所以,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百折不撓的英勇斗爭,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
四、思想教育
毛澤東詩詞涉及對人生、自然和社會的描寫,表達了斗志昂揚、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例如,在教學第一次、第二次“反圍剿”時,引用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中“人生易老”句,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作貢獻。“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句,重陽節本來讓人思家厭戰,但毛澤東以及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認為此時正是黃花爛漫、香氣襲人的好時節。為我軍樹立起了必勝的樂觀主義信念。又如,在教學紅軍長征時引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首詩表達了在長征中紅軍戰士不怕困難、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從而教育學生要具備不怕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思想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