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慘案應從源頭治理
5月12日,陜西省南鄭縣一民營幼兒園發生一起砍殺幼兒事件,造成7名兒童死亡,11名兒童受傷。這是自3月23日的“南平慘案”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在小學和幼兒園發生的第6起慘案。(據《河南商報》報道)
在“南平慘案”之后,各地政府就采取了強有力的治安措施。然而為什么此類惡性案件仍在學校頻頻發生呢?現在看來加強安保問題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措施,是治標不治本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根源抓起。在社會轉型、矛盾集中的今天,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社會分配制度不公、部分底層人民生活得不到滿足和一些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化解才是慘案頻發的根本原因。
學生為什么會寫“撒謊作文”
成都某小學四年級學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個孩子有30多個寫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販或小偷,其中26個同學承認自己是瞎編的。(據《成都商報》報道)
追問“撒謊作文”的根源,大家習慣性地將矛頭指向當代中小學的作文教學。的確,當前很多學校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不把做人與作文統一起來,不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作文結合起來,把作文教學變成單純的寫作技巧訓練。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撒謊作文”如此普遍,并不單純是學校教學模式的問題。其最根本的原因
在于很多學生被“封閉”在校園中,與社會現實隔絕,缺乏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
“一人受賄百人自首”禍起權力淫威
英德市原教育局局長賴來新因先后多次收受校服供應商、建筑商賄賂66.5萬元被抓后,近百名涉案校長迫于壓力紛紛投案自首。(據《羊城晚報》報道)
近百名涉案校長之所以聞風喪膽,顯然都是這條腐敗鏈條上的一分子。為什么近百名校長都對這名教育局局長言聽計從?從常理分析,應該是這些校長懾于教育局局長的淫威而不得不就范,從中我們可以想象權力中沉浸的巨大魔力。如果教育局局長不能掌控校長烏紗帽的給予和摘除大權,相信也不會有那么多人跟著教育局局長“下水”。究其原因,對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無疑是這起“集體腐敗”案的根源所在。
教育的目的是升學還是成才
武漢市一城區為了留住區內優秀生源,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學校:各初中的每個班主任都有義務為本區留住生源。留住一個“尖子生”,學校和班主任將受到獎勵;如果流出的生源多了,學校和班主任就有“失職”之嫌。為此,一學校要求班主任對尖子生一一家訪,可給學生家長送禮,每戶禮品費300元左右。(據《楚天金報》報道)
仔細分析這一荒唐要求,我們不難發現,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留住學習好的尖子生,日后這些尖子生定會在升學率的排名中助學校一臂之力。因為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辦學水平的認定,教師的職稱、榮譽、績效工資等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率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讓教育回歸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升學體制,淡化甚至摒棄升學率的概念,鏟除急功近利的因素,這樣才能讓教育的目的由升學變為成才。
“神童教育”:能力和知識孰重要
被譽為“神童班”的北京八中少兒班招生考試近日啟動,1700余名10歲左右的小學生前來趕考,報名人數比去年多出了500人,創下了歷年之最,錄取率接近1比60。(據《京華時報》報道)
目前,很多所謂的“神童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加大學習量、加快學習速度,讓少數有天分的孩子早成才、早成功。這種教育是以壓榨孩子的長遠潛力為代價,束縛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們培養出的“16歲博士”并不少,但真正能“成器”的卻沒有幾人的原因。伴隨著“神童問題”的出現,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是讓孩子在快樂中提高能力,還是在重壓下當神童。
分數使人狂
4月23日,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甲子第一中學,因制止考試中不守紀律的學生,該校一范姓語文教師被數名學生和家長群毆導致昏迷,左眼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據人民網《今日關注》報道)
以前,有一句話說,在金錢面前人會失去理智,現在看來,這句話說得還不夠全面,應該改為:在金錢和分數面前人會失去理智。廣東省甲子第一中學的事件完美又恰當地印證了這一論斷。曾幾何時,我們說過分重視分數會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其實,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影響的豈止是實踐能力,分數還可以讓人發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