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基礎教育;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09—01
甘肅地處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較薄弱。大部分地區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帶,地理環境惡劣。大部分農村地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經濟條件落后,甚至有些農村人口至今尚未脫貧。經濟的落后必然導致這些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較為滯后。
一、影響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幾個突出問題
1. 學校舊的分布格局已經不適應當前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農村的人口分布格局和數量都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隨著計劃生育這項國策的有力執行,尤其近二十年來,計劃生育工作力度加大,農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學校的生源數量減少。二是自“十一五”以來,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偏遠山區的農民向這些地方遷移,小城鎮和新農村所在地人口數量逐年增加,而地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村莊,人口數量逐年減少。三是大量農民外出務工,有的孩子隨父母在外地就讀。這樣使得適齡入學兒童的數量也相應減少了。
學校舊的分布格局制約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因為偏遠山區的人口數量減少,學生數量也相應減少,有的學校出現了只有幾個學生的現象,教師也就多余了,教學設備就會閑置。而新農村或小城鎮隨著人口的增多,學生數量也相應增多,教師緊張,教學設備緊張,學校往往出現學生爆滿的情況。一面是學生數量少,教師多余,另一面是學生爆滿,教師緊張,二者形成明顯反差,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農村基礎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2. 農村學校教師不太適應當前推行的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我省新課改推行已近十年,結合近幾年的調查研究我們會發現:農村中小學教師上課大多還是以輸灌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學生參與很少,即使有,也只不過是簡單的問答而已,缺乏探究,缺乏思考;農村中小學很少開設實驗課和技能課,上實驗課時以講為主,有些學校的實驗器材一直“塵封”在實驗室。雖然“教改”的口號喊得很響,但大多流于形式;現在學生的學習評價體系和教師的教學評價體系沒變,還是以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為主。同時,教師上課教法即使稍有變化,也是由于教材內容發生變化迫使教師在上課時做些力所能及的改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3. 農村學校教師流失很嚴重。近幾年來,城鎮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城鎮和農村的教育嚴重失衡。在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今天,經濟基礎決定教育事業的發展,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無論是教學設備還是教育教學環境都比較好,能給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對年輕教師有很強的吸引力,學校的福利和待遇也比較高。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農村學校優秀的年輕教師向城鎮調動。近些年,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流失嚴重,已嚴重影響到了教育教學的正常秩序。
4. 在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也給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一是由于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出現了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的情況,這兩代人有很深的代溝,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二是在農村學校周圍出現了網吧、游戲室、臺球室、錄像廳等,這給學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三是現在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咨詢工作在農村學校還是一項空白。
二、當前農村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對策
1. 為了解決學校舊的分布格局和農村人口分布、數量變化的矛盾,我們要走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的道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小學在行政村辦、初中在城鎮辦、高中在縣城辦的決策。但在整合過程中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地域分布特點和人民群眾的意愿來進行,不能搞一刀切。而且整合后為了解決學生異地上學難的問題,還要加強學生宿舍的建設和校車的配置,距離遠的可以住校,近一點的校車要負責接送。
2. 為了穩定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縮小農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筆者認為,應適當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崗位津貼。對于扎根偏遠農村中小學的教師,還應該在職稱晉升方面給予照顧,把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3. 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也要引起學校和全社會的關注,學校要指定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和生活教師對這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負責。對農村學校的周邊環境治理也要引起高度重視,學校要和地方各部門聯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