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閱讀教學;個性化;主體地位;閱讀氣氛;體驗;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19—01
個性化閱讀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新課標修改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閱讀感受和閱讀理解,而不能以標準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思考,禁錮學生的頭腦。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展開學生個性化的翅膀呢?
一、確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閱讀者,而不是教師閱讀教學活動的追隨者。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始終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閱讀,真正把自己當作閱讀的主體,以自己的研讀為主,要把閱讀活動變為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主動積極地去思考,自己來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用自己的心靈、自己的情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文本對話,并時刻注意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并讀出自己的個性。教師還要更新閱讀觀念,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自主確定閱讀任務。
二、創設個性化閱讀的條件和氣氛
教師的職責,是營造一個有利于調動學生情緒的“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只有在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師面前,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發表見解,展開討論,興趣盎然地閱讀,自主能動地參與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架子,多聽聽學生的想法,尊重他們的個性化閱讀。對學生取得的成績教師應給予最大的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揚;對存在的問題和缺點教師應恰當地引導,用激勵性的語言給予評價,避免用“聽懂了嗎”、“你們要記住”等“權威性”的語言來評價,應多用“你覺得怎么樣”、“誰愿意再試一下”、“還有不同的說法嗎”等語言來評價,充分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才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于是才能積極地去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閱讀,才能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文本,而且要讓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在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在歷史與現實的溝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內容的視角轉換中讀出新意,有所感悟。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獨特閱讀體驗。當然,學生個性化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錯誤,但畢竟比那些老生常談、人云亦云的觀點好得多。在學生發表閱讀見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正視學生的錯誤,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在教師所創造的自由的環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思維。所以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幫助學生發展個性。
四、引導學生的閱讀向課外延伸
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學生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特別注重對課本教材的精講精讀,結果使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課外,引向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加大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有益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鼓勵學生在網上閱讀,從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去創新,鼓勵個性化、多角度、有創意地進行閱讀,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總之,只要教師給學生創造出個性化閱讀的自由空間,就一定能幫助學生展開個性化閱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