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字詞教學;課堂實
踐;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58—01
為了上好一節校級公開課,筆者傾注了大量心血,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了許多相關資料,大膽借鑒高級教師的優秀教案,并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設計出了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教案。筆者認真揣摩了教案里的每句話,細細品味了每個細節,甚至每個環節的時間都按秒進行了計算。筆者認為準備得如此充分的一節課,教學時一定能得心應手,超越平常的教學水準。
帶著燦爛的笑容,筆者走進了教室,充滿自信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由于對新課標領悟不深,筆者精心打扮的“洋媳婦” 并沒有得到“土婆婆”的認可。筆者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忽視了課堂的生成性,使文章生字詞的教學任務不夠明確,效果欠佳,失去了語文的“根”。這引發了筆者對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深思。
語文這門學科,字、詞、句、段是它的肌體,語、修、邏、文是它的血脈。語文教學猶如高山上的勁松,要想生長茂盛,必須咬定青山,以強壯的根部供“血”活“體”。語文課堂教學更需要“土洋結合”,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留住語文的“根”。課后筆者經過屢次反思,漸漸形成了幾點想法。
一、數字化的“花”不如現實中的“草”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憑借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把一些需要學生品味的語句,制作成各種直觀的圖片和課件,利用多媒體手段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在表面上看起來形象生動,其實是一種無“味”的教學手段。課堂上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數字化的“花”上,視覺雖然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其他感官利用較少。這種行為侵占了學生閱讀語言文字的時間,剝奪了學生對生活實踐的體驗,沖淡了學生對詩情畫意的感悟。數字化的“花”不如現實中的“草”香。設計一堂優質課既要抓住現代教學媒體不放松,又要留住語文的“根”。
二、激情過度的“笑”不如平淡的“哭”
在課堂中,過分強調課堂激情,表面看起來掌聲雷鳴,笑聲此起彼伏,“笑”的同時往往也步入了教學誤區,沖淡了教學主題。激情過后知識點也隨之煙消云散、印象不深。激情雖然是寶貴的,但這些情是教師的情,如果教師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么這種情就沒有多少價值。就算教師在課堂上激情洋溢地表演,學生還是毫不領情,這樣的“笑”比“哭”還尷尬,好比是一種自作多情。
另外,課文中雖然有些內容是靠感情透露來傳達給學生的,但大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冷靜地去思考、感悟和領會。要把某些知識點講精講透,靠的不是感情,而是理智。教師感情太豐富,反而會干擾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堂上能夠把一個問題講清講透的教師,才值得佩服。而過度激情表演,猶如失去了語文的“根”。
三、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科技高速發展,諸多教學手段猶如池中之“魚”競展美姿。但教師不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的模仿和技術手段的克隆。課堂實錄、優質教案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理解其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藝術與教學方法,深刻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教學理念。與其簡單的模仿和克隆,不如退而結“網”。“千江水有千江月,千江月共一月影”,只要有先進的思想在手,何愁不會妙招迭出,精彩不斷呢?
語文教學既需要向“洋媳婦”取經,同時還必須吸收“土婆婆” 的教學精髓。大膽創新、立足實際,咬定青山不放松 ;繼承傳統、抓住文本 ,留住語文的“根”。只有這樣才能在課改浪潮中不至于隨波逐流,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