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校園文化;校園環境;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11—01
一、校園環境建設中人文關懷的基本內涵
校園環境是指在校園內影響師生生活、學習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本文所指的環境是特指學校的建筑群、運動場地、校園環境以及人文景觀等校園文化物質形態。人文關懷是指以關懷人、尊重人為主旨的思想體系。校園環境建設中的人文關懷,就是指在校園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理順人與環境的關系,確立人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對人的尊重、關心、理解,通過優美的校園環境體現人們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校園環境建設中注重人文關懷的現實意義
校園環境要堅持以人為本,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我們要以校園環境為依托,以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目前很多學校的校園規劃和設計存在局限,過分追求宏偉、高大的景觀形象,卻忽視了人對環境的多層次需求。綠化急功近利,多以草坪為主;建筑物的造型以新異奇特為美,破壞了環境的整體和諧。這與人文關懷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校園環境建設中注重人文關懷是校園環境建設的必然要求,對校園環境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滿足師生學習生活的需要是校園環境最基本的職能。校園環境是師生從事教學活動的物質載體。滿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和師生生活等物質需要是校園環境的基本職能。校園環境是因人的需要而建設的,是為人服務的。因此校園環境建設理所當然要體現人文關懷,以方便、舒適、安全為最基本的要求。結構、功能合理的物質空間環境有利于激發人們學習和交流的愿望。
2. 育人是校園環境的又一職能。好的環境就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有利于學生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學校環境對人的影響在本質上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無聲教育”,是一種“隱性教育”。環境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就要尊重師生在環境中的主體地位,使師生在環境中充分體會到環境對人的關懷,使人對環境產生依戀和認同,在思想上產生共鳴,進而影響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在校園環境中注重人文關懷,才能發揮環境寓教于景、潤物無聲的作用,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 校園環境是師生休閑娛樂的重要場地。校園是一個高雅的文化場所,也是師生休閑娛樂的地方,因此創設一個溫馨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十分重要,師生可以在緊張的教學之余,“借山光以悅人性,假湖水以靜心情”。在優美的環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接受美的熏陶,凈化心靈,融洽人際關系。校園環境要滿足師生休閑娛樂的需要,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營造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亭榭交錯、山水相映的校園環境和充滿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離不開人文關懷。
三、校園環境建設的著力點
要把校園建筑的作用由注重滿足人的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提高到滿足人的情感寄托和追求生活的詩情畫意的更高層次上來。校園環境規劃和建設要一方面體現傳承歷史、展現學校特色、反映時代風貌、表現學校的文化特點,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關懷,因為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其主體是教師和學生。
1. 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如校園中常常見到的一些綠色植物上懸掛的標識牌,牌面標注植物名稱特征,可以使學生認識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 滿足學生追求美的需要,發揮校園環境的審美功能。建造一些具有藝術價值或象征意義的經典景觀。布置的景點、造型要力求精美,以形悅心;校園建筑要與校園環境相融合,體現美觀與實用的有機統一;植物分布、綠地布局要講求自然美、協調美。
3. 滿足學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園的建筑、雕塑、草坪是一個個文化符號,它傳達著教育者的理念,蘊含著學校的精神,給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啟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觀、名人雕塑等,不僅是對校園的美化,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觀、優雅和充滿文化內涵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4. 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要。人們對環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間設置上,應滿足師生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的需要。人們既需要高大宏偉的建筑以展示人類的智慧和理想,也需要幽靜、舒心的環境,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人們既需要方便快捷的人流通道,以滿足快節奏學習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徑,以滿足課余時間散步休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