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作業設計;觀察性;操作性;表述性;查閱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24—01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 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意識。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為抄抄寫寫的機械性作業,缺乏思維的創新性。因此,學生視作業為“負擔”,甚至有逃避作業的行為。那么,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如何在作業設計上改革創新呢?下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設計觀察性作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其生活積累
結合語文教學,找準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有助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勤于積累的習慣。首先,當學生從課文中學到觀察方法后,教師可引導他們觀察自己的家庭環境,家人的個性及生活情趣等。如,學習了《蟋蟀的住宅》后,可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家,并寫成狀物類作文,使觀察方法得到遷移。其次,校園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觀察內容,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課間其他同學的活動;觀察運動會、聯歡會、班隊主題活動等集體活動;觀察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等。這樣,學生在感受到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觀察能力,獲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為以后的寫作做好了鋪墊。最后,教師還應讓學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觀察社會。觀察的內容有:街頭巷尾的凡人小事,約定俗成的風土人情,國家地方的重大事件等。
設計操作性作業,使學生深化理解知識,激發其探究意識
為了增強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結,使課文中靜態的文字變成學生頭腦中優美的畫面、生動的場面、活生生的人物,我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操作性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
1. 畫一畫,再現情境。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我常常讓他們結合生活實踐,憑自己的經驗,動手畫一畫,使他們在課文情境的再現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新知。如,教完《詹天佑》一課后,我讓學生回去熟讀“開鑿隧道”一段,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示意圖。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使學生對詹天佑杰出的創造才能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2. 做一做,激發探究意識。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和思考,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如,學完《動手做做看》一課后,我先讓學生用水盆、金魚等模擬課文全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么辦?這一實驗性作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鞏固了語文知識,活用了科學學科的浮力知識,從而體現了學科整合的理念,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設計表述性作業,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交際能力唯有在交際實踐中才能形成、提高。表述性作業無疑是一座溝通現實、教材與生活的橋梁。因而,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把以往掌握的語言、本課學習的語言加以運用和創造并通過練習表現出來。
1. 演一演,內化課文語言。對于故事性較強或場面描寫具有較強動作性的課文,可以設計“演一演”的實踐性作業。采用的形式有:自愿組成小組將課文內容改編為課本劇,對感興趣的各類話題組織專題演講等。
2. 辯一辯,提高綜合能力。辯論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能反映學生的整體素質,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進行辯論,學生先在深讀課文的過程中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然后進行邏輯思考,最后再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化了的課文含義清晰地表述出來。同時,傾聽對方的論述,也能使自己的爭議更有說服力。這樣的辯論,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是很有幫助的。
設計查閱性作業,讓學生學會搜索、整理信息,提高其信息素養
課改強調大語文觀,要求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有意識查找資料的能力和把已有資料運用到理解課文的過程中的能力。剛開始查找資料時,我先教學生一些方法。如,什么問題到什么樣的書里去找,如何使用工具書,如何運用網絡查找資料等。然后,結合課文內容布置以下幾種類型的作業:采集、剪貼、展評與課文有關的圖文資料,編輯專題手抄報、黑板報和電腦報,摘選美文等。這類查閱性的作業,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適應信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