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生;減負;考試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A)—0017—01
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好地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校長、教師及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下,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下,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象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有的地方還相當嚴重,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口號提得很響,但究竟減哪些負、怎么減?實現減負的前提條件又是什么?還有大量的問題需深入細致地研究探討,減負工作還任重道遠。如何找準突破口,使減負落到實處是每一位關心減負的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考慮到學校教育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中所處的主導地位,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筆者認為,減負的關鍵在學校,學校實施減負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實施減負的關鍵在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而減負的真正落腳點在改革考試方式。
管理科學與實踐告訴我們,在諸多因素中人是起決定因素的。人的一切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因此提高教師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是減負的重要前提。
如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呢?首先要改變“一刀切”式的考試方式,考試時要設計不同難度、不同題型及要求的試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水平、接受能力自主選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既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也能看到自己努力后的回報,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希望,充滿信心,追求新的目標,在學習上能夠體驗到量力而行的快樂,享受到盡力而為的成果。不要讓學生一聽到考試就害怕,一聽到家長問成績就恐懼,一看到學校排名次就自卑。其次,教師設計教學進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原有水平、接受能力,而不能按照考試的內容。否則,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消。老師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照顧了學生的實際水平卻達不到考試的要求,重視了考試又使一部分學生跟不上進度。再次,逐步降低考試成績在學校考評中的比例,把普通高中的選拔考試與初中畢業統考分開進行,降低統考題難度。這樣,教師就不會讓學生做復習資料,也不會逼著學生做難度很大的模擬試題,平時作業就不會是求全求多而是量力而行。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引導,不搞整齊劃一,不搞強逼硬拉。只要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愉快地學習,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達到了初中階段的學習要求,這要比天天高喊中考升學率有意義得多。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學校發展的宗旨,但這人民“滿意”具體指什么呢?如果專指高升學率和精英教育,那就是對教育的曲解。更何況學生成績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不能客觀反映受教育的過程和內容,不能準確反映教師的一切勞動,只對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有現實意義。倘若學校遷就某些急功近利者的愿望,讓某些有片面想法的人“滿意”甚至“高興”,學校就永遠走不出應試教育的泥淖,讓教師公平對待一切學生的要求就會落空。
以人為本,就要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權,接受知識和思想教育的自主權,既然為了學生的一切,那就更應當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服務形式,讓不同個性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想、興趣、愛好和能力有所選擇,在樂于接受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不強求統一,而是順其自然的發展。教育公平不是強迫學生按同一進度學習同一內容,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和接受教育的權利,能讓他們恰當地選擇受教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