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閱讀教學;好讀;善思;勤寫
〔中圖分類號〕 G633.3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A)—0020—01
目前,中學生課業負擔重,難以進行廣泛而有效的課外閱讀。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運用“三級目標導讀”法(即好讀——善思——勤寫),指導學生立足課內,放眼課外,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課外閱讀,實現“取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的目標。下面筆者就以如何讀《水滸傳》為例具體陳述好讀、善思、勤寫的“三級目標導讀”法。
好讀
中學生應該在一定方法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成效地閱讀好書。對中學生而言,愛國書籍、文學名著、科普讀物等就是好書。學生讀這樣的書,可以培養正氣,提高修養,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那么,好書怎樣才能被學生讀得“有成效”呢?筆者認為“課內授法,課外收益”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于故事廣為流傳,加之電視劇熱播,使得很多學生僅滿足于粗知情節,忽略了閱讀和品評原著。筆者在授課時,先播放了視頻《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然后向學生提問:“你能將看到的情景形象地描述出來嗎?你知道原著是怎樣描述的嗎?”接著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聲情并茂的范讀錄音,最后再指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相關的語句。作者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多方面展開描寫,比喻貼切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打斗場面,引發了讀者豐富的想象。學生閱讀完這段文字后發現電視劇的表達效果遠不及原著,從而產生閱讀原著的興趣。這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讀讀原著,欣賞《水滸傳》中其他的精彩片段(主要指場面描寫,如“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等),并在分析、理解魯智深形象的基礎上,賞析其他人物形象,如武松、石秀、李逵(可比較閱讀)等。這樣,學生在閱讀作品時既有明確的目標,又有了方法的指導,既可以受到藝術熏陶,又能夠學習經典名著的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當然,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所以要好讀,更要善思。
善思
一個人只有經過認真、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書中的知識,明白其中的道理。水滸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反抗暴政,揭竿而起的忠義之舉可歌可泣,但作為中學生該怎樣辯證地看待其中的俠義精神和暴力行為呢?對此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思考:你們怎樣理解書中的“俠義”?魯智深打死鄭屠,救下林沖的俠義行為與武松醉打蔣門神,結拜張青夫婦的俠義行為有無區別?你們支持誰?“血濺鴛鴦樓”中武松不僅殺了蔣門神、張都監、張團練這三個惡人,還殺了丫鬟、唱曲兒的等十幾個人,這種行為你們怎樣看?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明辨是非、善惡的過程,是批判地接受《水滸傳》思想內容的過程,同時也是升華思想,增長智慧的過程。真正的智慧,都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的再三思考。
知識和思想是要交流的,只有交流才能體現其價值,發揮其價值。要交流就要勤寫。
勤寫
好讀者能從廣泛的閱讀中獲得語言的積累,感情的積淀,收集到大量的素材,學到多樣的寫作方法,這些都是寫作的寶貴資源。然而善讀者不一定善寫,就像掌握游泳規則的人不一定會游泳一樣。想要寫出好作文必須勤于練筆,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結合文本練筆,例如,在賞讀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精彩情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做場面描寫訓練,要求:①描寫某一場景,如焰火晚會、文藝晚會或運動會等;②調動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進行多角度描寫,力求生動;③至少要用兩種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對比等。
讀是土壤,思是種子,寫是那破土而出的苗。土地的肥瘦,種子的良莠,決定苗的成長。中學生接受、模仿能力較強,因而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吸取多種作品的精華,借鑒各樣文章的寫作技法,并且堅持不懈地進行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