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立體幾何;向量;數量積;角度;
距離
〔中圖分類號〕 G633.6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40—02
高中數學教材引入“向量”,其目的是為研究函數、空間圖形提供新的工具,即為了充分體現它的工具性功能.但這種“工具性”,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用好.而要想用活,這又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開發學生新的認識,豐富其知識網絡,使其形成較完善的“認知模塊”和“知識體系”.例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二冊(下)P33中,關于空間向量的數量積有這樣三條性質:(1)■⊥■?圳■·■=0,(2)|■|2=■·■,(3)■·■=|■|cos<■,■>.
作為“工具性”,性質(1)(2)比較明顯,會立即得到充分的應用.對于性質(3),在空間問題中的“三大角度”和“三大基本距離”的坐標法的研究中有著奇妙無窮的用途,并帶來意想不到的“知識鏈”反應,極大地豐富了關于空間向量的“數量積”這一運算的“認知模塊”的內涵.本文便梳理和證明這一認知.
一、性質的產生與內涵
如圖1所示,已知向量■=■和軸l,■是l上與l同方向的單位向量.作點A在l上的射影A′,作點B在l上的射影B′,則■叫做向量■在軸l上或在■方向上的正射影,簡稱射影.可以證明得,A′B′=|■|·cos<■,■>=■·■(證明略).此性質的內涵有四點:①其結果是一個數量(本身含正負號);②其正負號由向量■與■所成角的范圍決定;③加上絕對值,|A′B′|=|■·■|便是一條線段的長度(這里|A′B′|、|■|剛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④可以推廣為求一條線段在另一條直線上的正射影.
二 、性質的“知識鏈”
對教材中引進空間向量的“坐標法”來解決空間中的“三大角”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強!但由于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掌握時的漸進性認知特點,導致知識鏈中出現斷點,因此在實際應用時,仍是生硬、呆板,甚至張冠李戴,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里,這一性質未能如愿地系統化.那么,這一性質是怎樣與相關問題產生“對接或聯系”的呢?
1. 它是空間三大角(即線線角、線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用向量法求解的“對接點”
1.1 線線角?琢(?琢∈[0,■])的求法的新認知:(如圖2、3、4所示)我們把兩條直線賦予恰當的兩個向量,問題就化歸為兩個向量的夾角(兩個向量所成的角的范圍為[0,π]),即cos?琢=|cos<■,■>|=|■|=■.我們能否重新認識這個公式呢?
cos?琢=■=■,此時OB1可以看作是■與■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的數量積■·■(其中■=■),這就是由數量積這條性質滋生而成的.故此結論重新可以理解為:cos?琢=■(這里剛好滿足三角函數中余弦的定義:鄰邊比斜邊).
1.2 線面角θ(θ∈[0,■])的求法的新認識:如圖5所示,sinθ=|cos<■,■>|=■(其中■為平面?琢的一個法向量).此結論重新可以理解為:sinθ=■=■,此時OP又可以看作是■在■上的投影,即■與■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的數量積■·■(其中■=■),故sinθ=■(這里剛好滿足三角函數中正弦的定義:對邊比斜邊).
1.3 二面角的平面角θ(θ∈[0,π])的求法的新認識:如圖6所示,|cosθ|=|cos<■1,■2>|=■(其中■1與■2分別是兩二面角所在平面的法向量).此結論重新可以理解為:|cosθ|=■=■(這里剛好滿足三角函數中余弦的定義:鄰邊比斜邊).
★三大角的統一理解:cos?琢=■,sinθ=■,|cosθ|=■=■.
從上述梳理完全可以看出其本質特征:這里的“空間角”的求法,完全與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的“正弦或余弦的定義”發生了對接——對邊或鄰邊就是斜邊的向量在此邊向量上的投影,即斜邊向量與對邊或鄰邊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的數量積.而理解與掌握這里的“空間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構圖,學生完全可以達到“系統化”和“自主化”,因為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定義,他們太熟悉了!即將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的“最近發展區”,那學生的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2. 它又是空間三大距離(即點線距、點面距、異面直線距)用向量法求解的“聯系點”
空間中有七大距離(除球面上兩點間的距離外)基本上可轉化為點點距、點線距、點面距,而點線距和點面距又是重中之重!另外,兩異面直線間的距離,高考考綱中明確要求:對于異面直線的距離,只要求會計算已給出公垂線或在坐標表示下的距離.教材中引進了向量法來解決距離問題,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新的活力!因為不用作出(或找出)所求的距離了.
2.1 點面距求法的新認識:如圖7所示,d=|■|=|■|·sinθ=|■|■=■(其中■為平面?琢的一個法向量).此結論重新可以理解為:d=|■·■|,即■在■上的投影,即■與■方向上的單位向量■的數量積為■·■(其中■=■).
2.2 點線距求法的新認識:
(1)新認識之一:如圖8所示,若存在一條與l相交的直線時,就可以先求出這兩條相交直線確定的平面的一個法向量■,則點P到l的距離d=|■·■|.
(2)新認識之二:若不存在一條與l相交的直線時,我們可以先取l上的一個向量■,再利用|■|2
=|■|2-|■|2來解,即:d2=|■|2-|■|2,而數量OA可以理解為■在l上的向量■的投影,也即為:|■|=|■·■|.
2.3 異面直線間距離求法的新認識:對這幾年的《高考考綱說明》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對異面直線間距離的考查一般不能太難,但若出現難一點的考題,命題者又能自圓其說.實際上,這種自圓其說歸根到底是高考考綱中的說法:只要求會計算已給出公垂線或在坐標表示下的距離.也就是說,在不作出公垂線(也許學生作不出)的情況下,也是可以求出它們的距離的,那就是用向量法求兩異面直線的距離.
運用數量積求異面直線間的距離按我的理解應有三個步驟:(1)將直線L2放在一個平面?琢內,(2)證明直線L1 // ?琢,(3)在直線L1上任取一點C,再在平面?琢內任取一點D,■為法向量,則點C到平面?琢的距離d=|■·■|就是異面直線L1與L2的距離.
★三大距離的統一理解:d=|■·■|(點面距)、d=|■·■|(異面距)、d=|■·■|(點線距之一)、d2=|■|2-|■|2且|■|=|■·■|(點線距之二).其本質特征是:一個向量在其所求的距離所在直線的一個向量上的投影,也即數量積此性質的直接應用.
由上述的剖析過程不難看出:空間中的“三大角”與“三大基本距離”的計算,都隱藏于這個“特定”的數量積的性質之中,體現在這個公式結構的“統一美”之中,把問題的本質揭示得“淋漓盡致”,而又不失自然!這給《立體幾何》中向量的工具性的體現,增添了幾分美感與統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