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詩歌教學;想象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23—01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國幾千年的文學之宗是詩,從《詩經》到《楚辭》,從漢魏樂府到南北朝民歌,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精彩紛呈,璀璨奪目。中國古代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極具特色,基本可概括為:真實、獨特的感情;高度集中、意象化的形象;精煉而富有韻律的語言。那么,究竟該如何進行古代詩歌的教學呢?別林斯基說:“在詩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作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痹姼枋窍胂蟮慕Y果,沒有想象就無詩歌。因此在賞讀詩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詩人所創設的詩境中,與詩人進行跨時空的交流。下面筆者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體會。
一、注重朗讀,為想象作鋪墊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吟。詩歌賞析重在反復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讀”對理解詩歌意境的作用。詩歌往往音韻和諧,瑯瑯上口,非常適合朗讀。學生朗讀詩歌時,要讀出韻味,讀出情味,讀出意味,讀出品位。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詞義;其次,要讀準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意蘊。如《天凈沙·秋思》,這篇小令短短二十八個字,但每讀一句就能想象出一幅畫面:枯萎的蔓藤、僵老的古樹、無精打采的烏鴉,是敗落凄厲的背景畫;潺潺的流水、纖巧的小橋、溫暖的茅屋,是充滿靜謐與生機的圖畫;荒郊古道上一匹筋疲力盡的瘦馬冒著凜冽的西風在躑躅而行;日暮途窮,一個羈旅之人在悲哀地仰天喟嘆。一句話就是一幅畫,學生通過誦讀,充分發揮想象,在腦子里構成了一幅幅獨具特色的畫面,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知人論世,創設想象的前提
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與創作背景對理解、感悟詩歌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如《琵琶行》,只有了解白居易正遭貶謫之痛,才能啟發學生想象詩人與琵琶女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也便知為何“江州司馬青衫濕”了。
三、抓意象,掘意境,點燃想象的火花
所謂意象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在詩歌中出現的客觀事物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詩的意象,從而挖掘詩歌的意境。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捕捉了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漁舟等意象。這樣,學生閱讀時頭腦中就會出現一幅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的畫面。在初秋的傍晚,山中顯得很寂靜、幽雅,可遠處傳來了若隱若現、如銀鈴般的浣女的說笑聲,頓時便覺山村充滿了生活氣息。學生通過想象,仿佛也置身其中,完全被王維描繪的“詩中有畫”的田園美景所吸引。至此,便達到了體會此詩主題的目的了。
四、配圖配樂,強化學生的想象
詩歌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都是藝術創作的結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有許多相通之處。詩歌是一種可譜曲、可作畫的藝術形式,因此在詩歌教學中,以圖像、樂曲引導和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給詩配以畫,配以樂,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營造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如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向學生播放這首詞的配樂朗誦錄音,通過音樂和朗誦的雙重作用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啟動學生的審美知覺。配樂的鮮明風格,給學生的審美感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詞本身的文學風格也借助審美知覺沉淀在學生的大腦中,這樣,學生對這首詞的“豪放”風格就很容易感受和把握了。
賞析詩歌,放飛想象之翅膀,能變文為圖,變“無”為“有”, 變“簡”為“豐”, 變“靜”為“動”, 變“散”為“合”。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以詩歌為支點,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的培養,讓想象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飛揚,讓學生真正成為有潛力、有想象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