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多媒體;小學語文;興趣;情感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7(A)—0057—01
兒童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比較抽象的語言文字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學習中感覺枯燥與煩悶。如果在語文課堂中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則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以景促情,激發興趣
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向往,對語文課有濃厚的興趣,在語文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無一不是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刺激和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需要而引起的。在教《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青蛙的三維全圖,引導學生觀察:“青蛙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很快抓住了青蛙的特征:寬嘴巴、四條腿、綠衣裳、白肚皮、大眼睛。“那么,青蛙小時候又是什么樣子呢?”又展示出小蝌蚪的畫面:大腦袋、黑身子、長尾巴,憨態可掬的形象把大伙兒逗樂了。接著,把兩幅圖進行比較,有的孩子就問:“小蝌蚪怎么不像它們的媽媽呢?”我順勢說:“是啊,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就會明白了。”通過形象的對比,學生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求知欲。
二、渲染氛圍,以情促思,激發情感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同學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很快地,翠鳥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讓學生說說“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學說:“翠鳥很美麗,真可愛,我很喜歡它。”有的說:“翠鳥很機靈,我也很喜愛它,真希望有這么一只翠鳥。”看到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了,我又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我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翠鳥形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處理,學生的思維既輕松又活躍,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為錄像中翠鳥形象。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設置懸念,靜中思動,啟發想象
在教《驚弓之鳥》一課時,我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投影片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展開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來了,說明已拉過弦了。”有的說:“大王在摸胡須,好像感到驚奇,衛兵的臉上露出了贊嘆的神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過弦了。”我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我又讓幾個同學進行表演,然后讓學生發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力的樣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驕傲了點,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這樣幾句話: “我可以試試”、“不是我的本事大”,從這些話中說明更羸有了本領并不驕傲。這里借助電教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加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學生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展開想象的翅膀,獲取了新知。
四、充分感知,突破重點、強化難點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能直觀生動地展示事物的變化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生機,使學生學習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從中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稱象》一課時,課文第四段曹沖稱象的辦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這一段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懂得了曹沖稱象分為三個步驟:1. 趕大象上船,看船身下沉了多少,沿著水面在船身上刻上記號;2. 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身仍然下沉到記號位置;3. 稱一稱船上的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可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找到稱大象的巧妙辦法,整個演示過程實際上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