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個性化培養;巧設命題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7(A)—0059—01
當前作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過分強調共性,語文教師唯恐學生的作文不符合閱卷評分的標準,擔憂學生的作文難得高分。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打破這個不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教學桎梏,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作文要有個性化,所以語文教師應在作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個性的培養。
一、以學生為本,重視個性差異
管子曾說:“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準。”他也這樣說過:“鄉有俗,國有法,食飲不同味,衣服異采。”個性的發展,不僅是人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迪羅杰斯說:“人的潛能、個性和價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幫助人達到他能達到的最佳境界。”具備良好個性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創造能力、敏銳的思維能力、堅強的意志和行動能力,而這些都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此,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學生的個性培養,也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而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為主的作文教學,則是形成學生世界觀和培養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教師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二、 反彈琵琶,以獨到啟思
作文指導課上,教師不能設下條條框框去束縛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責任在于同學生一起分析作文的寫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寫作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初步形成的寫作能力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作文立意的新穎性,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某報紙曾刊登了一篇康達寫的《有志者事未必成》的文章,這篇文章就運用了求異思維的方法。文章一是舉出反面例證,指出“有志”只是“事成”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二是哲學分析,指出“有志”只是“事成”的主觀條件之一,“事成”還需諸多條件,缺一不可,而失敗往往只要一個條件就足夠了。這種求異思維,思之有據,言之有理,往往能使文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世人皆呼喚伯樂的到來,學生何不另辟蹊徑,來個“不待揚鞭自奮蹄”呢?
三、聚焦時代,以新穎見長
一篇好作文,一定要有好的寫作材料。評判好的寫作材料,又有怎樣的標準呢?那就是一個字:新。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不斷挖掘,不斷找尋,以發現生活中的新鮮素材。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具有個性特點的思維方式,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作理性的分析,從社會的客觀變化中提煉出寫作中心。如有關新農村建設的作文題材,教師可以羅列出很多事實:國家免征農業稅、為農村修公路 、架電線、安裝有線電視及寬帶網絡等,這些事例,要讓學生去思考、去感受,學生就能寫出有現實意義的好文章了。
四、巧設命題,激發寫作欲望
有一部分學生“談文色變”,看到老師給出的作文題目,全無想法,視作文為苦事,這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往往出些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距甚遠的“成人化”題目。
作文教學首先應解決學生厭倦作文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要給學生一些與他們生活有關或感興趣的題材。為了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選題應不限文體和形式,讓學生心情舒暢、信心十足地進行作文練習。教師命題還可以采用一些能引起學生爭論的題目,讓學生各抒己見,要特別重視學生作文中不同的觀點和獨樹一幟的見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命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各展所長,發揮各自的優勢。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是客體,學生是主體。在學生從失敗到成功的嘗試過程中,教師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調動和保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自由寫作的本領,使學生的作文觀點新、角度新、材料新和構思巧。只要教師認真、耐心地指導學生,學生終將會帶給教師一個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