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產者服務業,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因此,分析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我國發展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以生產者服務業的快速良好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一、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生產者服務業總量偏小,結構不合理。
從總體上看,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總量不足,發展滯后,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力。從結構上看,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服務業比例偏大,新興服務業比例偏小;傳統服務業競爭過度,而新興業務規模較小、業務范圍狹窄。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則達到70%以上。而我國2009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2.6%。這就表明,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而且存在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二)市場化程度較低,并缺乏發展動力。
由于體制、政策的原因,生產者服務業的市場準入門檻普遍高于工業,管制過多、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較為突出。一些行業存在政策性進入壁壘和壟斷現象,競爭不充分、服務質量差、服務方式單一。較高的進入門檻和狹窄的市場準入范圍將絕大多數潛在投資者拒之門外,甚至其他行業的國有企業也難以進入。所有制結構單一,造成服務業部門資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競爭機制在產業發展中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另外,生產者服務業中相當多的企業技術含量較低,管理水平相對滯后,結果是服務業創新不足,企業經營效率低下,供給能力的擴張受到制約。較低的市場化程度還導致市場競爭的不規范和不成熟,凸顯了市場分工的不確定性,抬高了市場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業企業外包生產者服務的內在動力。
(三)我國制造業的增長方式抑制了生產者服務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我國制造業基本上是基于進行加工貿易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所從事的這一段生產鏈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或裝配活動;即使是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的產品,我國從事的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工序,產品附加價值和技術含量較低。這些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生產、加工、裝配、制造環節,其技術經濟特征是對資源的高強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跨國企業憑借著生產者服務業比較優勢,占據了產業價值鏈的高端,賺取高額利潤,而我國依靠跨國企業貼牌定制的“中國制造”往往產出多,資源消耗大,由此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很低。長期以來,我國外資拉動型的制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生產者服務業競爭力的提高,從生產者服務業各行業的專業化水平看,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在會計、審計、律師、管理咨詢等領域的發展雖然取得了數量上的突破,但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許多專業性服務仍處于較低的層次。具有較大規模和競爭力的生產性企業集團較少,平均規模較小,在組織規模、服務技術、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缺乏大型骨干企業和國內著名的企業集團,與此同時,生產者服務業還表現出國際化水平低。
(四)技術創新和相關產業的制約。
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分工越來越細化,生產性企業的一些功能逐步被剝離出來并形成了專業化公司,如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總承包、財務、培訓等,漸漸形成了生產者服務業。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是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的根本手段??梢哉f,科技產業本身就是生產者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對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起到了引領、支撐的作用,也是生產者服務業的活力之源。但是,由于對自主核心技術的資金投入和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人員匱乏,目前中國生產者服務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許多技術創新無法順利進行,致使眾多本士生產者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只能在低端服務上盲目地進行重復性投資和惡性競爭。
(五)生產者服務業集聚效應不顯、產業關聯度不高。
生產者服務業有很強的產業特征,主要體現為大城市區位特征、集聚特征和產業關聯特征。目前,上海和北京已經出現了生產者服務業聚集效應。例如,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已形成了信息服務、微電子設計和研發服務為主體的生產者服務業,園區正成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聚集地。但就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而言,工業布局仍舊相對分散,城市化相對滯后,生產者服務業沒有形成有效的集聚。而且城市化進程的相對滯后和工業布局的相對分散弱化了生產者服務的中間需求,導致服務業面臨資源分布相對分散、業態種類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問題。制造業鏈條上的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經營管理、會計服務、法律咨詢、信息服務等關鍵環節,得不到相關支撐服務體系的協作與配合。
(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還存在一定的政策性歧視。
在分工和專業化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者服務業從工業內部獨立出來,通過外包方式演變為專門的產業形態,這既是我國工業發展高級化的必然趨勢,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環節。生產者服務業的成敗關鍵在于專業化的服務質量及其成本水平能否使工業生產效率得到改進。顯然,這也應是相關政策取向和措施選擇的主要著力點之一。但是,目前服務業領域存在著嚴重的政策性歧視問題,對產業發展構成了明顯的束縛和抑制作用。其中,反應強烈的主要是服務業用水、用電和用地政策與工業政策的巨大反差。此外,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開放上也存在外資“超國民待遇”問題,某些服務業領域對外資開放但遲遲不對內資開放。如果僅僅依靠國有企業和外資,不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尤其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介入,必然會對生產者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重大隱患。
二、促進我國生產者服務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生產者服務業的體制改革,完善服務市場體系和競爭機制。
目前我國生產者服務業大部分為存在進入管制以及壟斷的行業,如金融保險、鐵路運輸、郵電通訊、信息等行業。這些行業要么由于自然壟斷的屬性,要么由于行政壟斷,進入門檻較高,導致市場競爭較弱,結果生產者服務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受到抑制,同時,進入壁壘的存在也限制了該行業從業人員在總就業人員中的比例,導致服務業內部專業化分工程度降低。因此,政府應高度重視并加大對生產者服務業的扶持與支持力度,降低進入門檻、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構建有利于競爭的市場環境,促使生產者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切實促進生產者服務業和制造業形成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的緊密關系,實現兩者協調發展。
(二)加強產業關聯,推進集聚發展。
加強產業關聯,構建生產者服務業與其它產業的互動發展機制。實行“主輔分離”,推進企業內置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降低運營成本。引導和推動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逐步將發展重點集中于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將一些非核心的生產者服務環節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以核心競爭優勢整合配套企業的服務供給能力,大力發展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優化產業布局,集聚擴大生產者服務業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撐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按照集聚發展、強化輻射的要求,考慮城市建設、交通、居住、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劃分生產者服務業不同的功能區域,以功能區、集聚區建設為載體,實現園區化管理、專業化服務和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新機制。通過規劃布局、政策引導和必要的財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產者服務業實現區域性聚集。
(三)推進生產者服務業自主創新,塑造核心競爭力。
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鼓勵生產者服務業企業建設各類研究開發機構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支持企業組建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在關鍵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增強企業技術集成與產業化能力,促進各種形式的知識流動與技術轉移。廣泛普及和應用先進技術,加快電子化、自動化進程,用信息化改造傳統服務業。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龍頭企業,對品牌創立、管理與延伸進行戰略規劃,由傳統的接單經營轉向品牌經營。鼓勵生產者服務企業以商標、專利等為紐帶,進行跨地區、跨行業兼并和重組。引導中小企業靈活采用品牌特許經營、品牌租借、貼牌與創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勞動力成本、營銷渠道、客戶資源等優勢與知名品牌有機結合,借知名品牌擴大自身的規模和實力。
(四)增大科研投入,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制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融合。
制造業的先進性需要先進技術作為支撐,而持續技術創新則是保持技術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創新可以產生極高的附加值,促使產品價值鏈發生連續突變和飛躍。信息技術的運用,將促進制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的融合,制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融合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且可以為消費者創造出更多、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者服務業的虛擬化、網絡化成為一種可能。同時,無論對傳統制造業的信息化改造,還是以信息化帶動和發展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都將強化產業體系的整合,而這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沒有大量的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根據我國目前情況,需要增加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各項投入,充分利用現有科技、教育、人才、產業基礎和信息等優勢,建立服務功能強、輻射作用大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
(五)引入競爭,擴大開放,積極承接國際先進生產者服務業轉移。
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要堅持市場化導向,同時也需要政策的適當扶持,要加快推進原來由財政負擔的事業型、福利型服務單位向企業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的轉化,改變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嚴和透明度低的狀況,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市場準入制度。應進一步放寬外貿、公用事業、教育、文化、中介組織等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同時,應加快承接歐美服務業轉移,結合自身的地緣優勢、資源稟賦和市場潛力,有重點地加大對大型跨國公司和研發機構的招商引資力度,并以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帶動上下游配套項目,加快培育產業鏈。應主動拓展與歐美發達地區的服務貿易,積極承接歐美地區金融、IT、中介等服務行業轉移。
(作者單位:江西省電力公司信息通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