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春天美麗而短暫,愛花惜春的北京人又扎堆奔了黃土崗十幾個花卉大棚買花淘花去了。明清以來,這里就是北京的鮮花勝地,遍布花卉傳奇?,F在,它的鮮切花供應仍然占了全市的1/3,盆栽花銷售量占全市90%以上,是花卉產業的龍頭,名副其實的“花香之源”。
從貧瘠窮苦到富庶優美,黃土崗的歷程就是一朵磨礪于冰雪、積蓄著斗志,最終芬芳綻放的奇葩。
窮也是動力
如果要給窮人定義,可以說80年代以前的黃土崗村民都是窮人。村民的組織形式還處在人民公社初級階段,農民靠養花、種糧食、喂豬過日子。每天的人均收入只有0.5元。用黃土崗現任村黨總支書記蘆乃恭的話總結,這是純粹的一產。
1958年生人的蘆乃恭,清晰記得自己十來歲的時候還用白薯干和粉渣充饑。粉渣多用來喂豬吃。人生中的任何一種遭遇都會歷練為財富。蘆乃恭銘記著農民的苦,暗下決心要改變,但還需要等待。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提出對傳統經濟體制實行改革。黃土崗人抓住了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轉折點。1980年,黃土崗人擰成一股繩,以村為單位出租原本用于務農的土地,與國企北京市華盾塑料廠和北京橡膠廠聯營。出讓糊口的農地,對于有著上千年農耕傳統的農民來說,是打破飯碗拼死一搏的決定。但他們搏贏了。
國營企業在黃土崗村修建廠房,村里70%的農民進入工廠務工,來料加工對于勤勞智慧的黃土崗人來說絲毫不是問題。二產的介入。將村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20倍。
改制帶來了甘甜,黃土崗人意識到,傳統的組織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物質生產的需要了。
花卉大棚是新時代的坐標
改革開放讓黃土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鐵路、高速路、航空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的興起大大縮短了商品流通的距離。一部分依舊操持著土地的黃土崗人深有體會,從南方運輸到北京的新鮮蔬菜的成本,甚至比本地種植的蔬菜的成本還低。蘆乃恭心里有個賬目明細:“我們1塊錢生產的蔬菜賣1塊3,他(南方蔬菜)包括運輸成本是5毛,賣1塊錢能掙5毛錢。”不得不承認這筆賬是觸目驚心的,有了認識,才能應對。蘆乃恭淡定地說:“人家的必要勞動時間少,綜合成本低。這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是咱們自愿的,是被迫的?!本瓦@樣,黃土崗打開了營銷與物流的第一扇窗。
2000年開始,現代化交通運輸發展的不斷深化,讓城市與城市之間充分享用了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優勢。各地高品質的蔬菜、水果、花卉都以很低的價格出現在北京市場。蘆乃恭帶著黃土崗村民作出了大膽又正確的決定——從種植轉型交易。農民趁什么?當然是土地。大片的土地被用來做花卉交易市場。憑著黃土崗人精湛的養花技術,護理好南北花卉不是難題,而他們更聰明的做法是向花卉市場的租賃商提供配套服務,制冷、制熱、清潔、治安等,大大提升了交易市場租賃的含金量。
2008年,黃土崗村建立了全村最大的花卉大棚——九州卉通。2008年以前,九州卉通落戶的土地還是十四五個村民的承包地。蘆乃恭堅信,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焦點是土地。土地的使用權、收益權和所有權改變不了,就無法推進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那么,轉變就從這塊土地開始吧!在拆除了這幾名村民私搭亂建的違章建筑后,為了調解村民和村委會的矛盾,黃土崗公司決定,除了地面設施補償費,還將幾名村民的土地量化為土地股,讓他們分享黃土崗公司每年800萬~900萬分紅的一部分。黃土崗公司是股份制經營,村民占70%股份,集體經濟占30%。
通過這個契機,黃土崗村收回了這塊土地的使用權,建設一個花卉展示、展銷服務中心的策劃得以實施。
九州卉通的誕生被貼上了高端標簽。結構高端,由充氣膜升級到陽光板;骨架、設備高端;服務高端,開辦了溫馨、便民的職工之家。
蘆乃恭說,再高端的硬件也得有充實的內容搭配。綠植租擺,鮮切花售賣和花卉技術學校極大地充實了九州卉通。
為了打開鮮切花市場的銷量,黃土崗村建立了花卉門戶網站幫助九州匯通鮮切花配送基地疏通、擴大配送渠道。目前只配送到鮮切花店,黃土崗公司已將配送鮮切花提到個人使用日程上。網站的建成,是要實現信息的最大暢通和內容的極大清晰,增強黃土崗鮮切花在北京市場的影響力。目前,黃土崗鮮切花的配送量已經占北京鮮切花市場的三分之一,未來更勢不可擋。
建立花卉技術學校是蘆乃恭的又一步妙棋。目的有兩個,一是為黃土崗公司培育實用型人才,二來通過對外招生宣傳黃土崗花卉文化。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把城市人的享受給黃土崗
蘆乃恭生于黃土崗村,1975年參加生產隊勞動,眼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1980年,22歲的蘆乃恭進入黃土崗大隊(現黃土崗公司的前身),從小職員做起,跟農民、管理人員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1996年,他進入高層,同時責任也越來越重。
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最貧困的年代,蘆乃恭說,越是貧窮的時候,越能顯現民生需求。他要黃土崗村民得到城市人享有的一切!
獎勵是為自治和發展服務的,這是黃土崗的特色。獎勵政策圍繞著兩個關鍵詞:黃土崗村民和民生。準確地說是泛黃土崗村民,其中包括在黃土崗村控股公司上班的員工和落戶黃土崗的村民。公司員工及家屬,每年每口人住房取暖補助1000元,領取補助的前提是不違法亂紀,遵守村民自治章程,用企業化管理管理村民,有效地保證了居住環境。
對于村民獨生子女,凡具備大專(含)以上學歷的,獎勵1.5萬~3萬元不等。當蘆乃恭自豪地介紹這條獎勵政策時,他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我的學歷是初中畢業。家里沒錢讓我上完高中,退學1年了,老師還來找我說,‘二班班長的位置還給你留著呢?!肫饋硇了帷:髞砦乙贿吷习嘁贿呍谥醒朕r業廣播學校補習,求學經歷磕磕絆絆。我感覺:讀書在合適的年齡段一定要讀好,后期補習很難。所以我給村民提供一口氣讀完大學而支付獎金?!?/p>
黃土崗村培育的人才,怎樣留住?放他們走。這是蘆乃恭的邏輯。“學習是很辛苦的勞動,他們付出多年的努力才得到知識。如果他們不愿意在村里的公司上班,證明咱們對人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走就走吧。有一天,咱們這兒發展得更適合他了,他再回來。人與人的溝通,能從感情上拉近,我感覺會更好。” 出村打工的黃土崗村民每年還能得到村里6000元的補助。蘆乃恭相信他不會一無所獲,因為心有多寬,收獲就有多大。
“我出生的時候,村里沒有文化生活。誰家有個收音機,已經是小資得不得了了。這兩年,市文聯經常組織藝術家到村里免費演出,還為我們村里自己組建的管弦樂隊提供技術指導。眼看著村民的文化生活在這兩年豐富起來。秧歌隊演出,球類、棋類比賽等,讓村民實現了部分自我價值,也愉悅了心情。我更希望村民體驗到的,是一個人演出,增強一家人的被關注度和幸福感。幸福了,也就和諧了。”
一個世界城市的組成部分
蘆乃恭理解的實現城鄉一體化,就是要將經濟實體由農村轉入城市。他認為直觀的差距是邁進的第一步??纯唇鹑诮帧BD,再看黃土崗村的建設,直觀差距是什么?對,沒有高樓,更無從談起城市經濟。就是如此樸實的想法,黃土崗村實現舊村改造。“咱們的地產要業態堅固。除去村民居住房,村里準備了10萬平方米左右的固態房,實現樓宇經濟,選擇最合理的業態。樓宇的設計、規劃都為適應北京國際大都市的身份提供服務。有了固態,我們還要選擇配套的業態?!睂τ谶@個業態是什么,那就是黃土崗村的商業機密了,興許明年謎底就能揭曉。
土崗村還將一部分土地用作建材交易。為什么?蘆乃恭舉重若輕地給出答案:“只要看北京那幾年蓋了多少樓就知道了。”
三產盤踞了整個黃土崗,但花把式出身的黃土崗人絲毫沒有減少對氣味芬芳、怡人心扉的花草的鐘情。都說懂花的人更懂生活,黃土崗人主動承擔起綠化北京城的責任。為北京市公民提供綠色氧吧的1400畝綠地,是最好的證明。
黃土崗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要成為世界城市的一部分。在不遠的將來,不適合世界城市發展的低端的花卉市場,低端的建材市場,將在近兩年內逐步退出。而硬件、服務、經營理念通通升級的高端花卉市場、高端建材市場和地產,將是支撐黃土崗經濟的穩固三足。
蘆乃恭豎起食指,堅定地說:“一句話,就是要一個適合北京成為世界城市的黃土崗?!?/p>
茉莉花,香飄黃土崗
豐臺的宜蘭園小區,如今市價已經漲到1.7萬/平方米了。這片小區占據的正是黃土崗崗樓的位置。當年的黃土崗,遍地茉莉花。花廠子的主人夜不閉戶,不用設籬笆、圍墻,心知肚明的村里人有著路不拾遺的淳樸。
就是這塊土地,產出技術精良的花把式。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們大規模種植茉莉花,供應北京、天津的茶商熏制上等茉莉花茶。在經歷了60年代前后的公私合營、合作社管理體制改革后,黃土崗花市有了集中調控的初步模式,一部分花把式專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供應鮮花,另一部分花把式則繼續種植茉莉花??上У氖?,經歷了“文革”的花棚變菜棚后,茉莉花漸漸淡出了市場。雖然也有老北京人家偶爾到黃土崗買上幾盆家養觀賞,但數量遠遠比不上茶商的需求。就這樣,茉莉花沒了,上好的茉莉花茶也見不著了。多少老北京一提起當年5塊錢1斤的茉莉花茶,咂巴著嘴贊不絕口啊!
低迷的花市沒有羈絆住黃土崗人的腳步。他們從80年代末,開始嘗試南方新品種,從養殖到改良;持續到90年代,黃土崗人已經可以接手進口花卉,讓它們在北京的土地上燦爛綻放了。
聽說,直到如今,中南海里的不少花匠都是出身于黃土崗。黃土崗的花匠真就這么好?
“大比武”冠軍
說起茉莉花,離不開茉莉花茶。謝淑珍就從一碗茉莉花茶說起她這個老花把式的故事。
解放初,花農各自為營,一家能有個七八百棵茉莉花,大戶人家能有上千棵。
每年春節,是花農向南方訂購花的季節,二三月份,成千上萬棵茉莉花被火車拉到豐臺火車站,各家花農們按照竹籠上的榧子(標簽),認領自家的茉莉花。10棵一籠,花根用蒲包包著。據說那時候的茉莉花有十一二歲孩子懷抱的粗細,真是不得了。
從接到花兒開始,花農就忙活起來了。自家幾口人不夠用,就雇外來工,或者請同是花農家的孩子來打短工,小孩賺點學費或者零花錢,高興得不得了。謝淑珍的故事也是從這兒說起的。
“那天忙完活,雇主看我們哥們兒姐們兒賣力辛苦,臨走沏上幾碗茉莉花茶。我們一喝,哎喲,走不了道兒了?!?0歲的謝淑珍自顧自地咯咯笑起來,陶醉在青年時代的記憶里,“你猜怎么著?是醉了,被茉莉花香味兒給熏醉了。這是上好的茉莉花茶,需要熏烤很多次;也有一般的,熏的次數少;還有更次的,是熏茶葉剩下的茉莉花,干花混著茶葉末,窮人買來喝。”
一提到茉莉花,謝淑珍就打開了話匣子。1958年,她可是采花“大比武”的冠軍呢,一天掐了12斤半的茉莉花。
古往今來,采花似乎總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兒,其中的學問大著呢。無論是什么品種的花兒,都是到了晚上7點以后釋放最濃的花香,而茉莉花花香最濃的時間是晚上9點~10點?;ò咽讲苫?,不僅要卡準時間,還要挑剛剛張口、半開不開的花骨朵采。雖然半放的花骨朵采下來也會大開,但它的香氣要比完全開放時采的茉莉花芳香數倍。守在北京、天津茶葉鋪里的茶人們,白天打盹,等著的就是這最香的茉莉花,午夜勞作全為花香嘛。
一把醬渣滓,一捧馬掌水
講究的不止采花,澆水、施肥一道工序也草率不得。
剛運到的茉莉花根部被黏土包裹得嚴嚴實實,這樣的好處是在運輸途中鎖住水分。但種植起來,黏土可遠遠比不上黃土崗的沙土。
黃土崗的土呈酸性,透水力強。都說北方不如南方適合養殖花卉,但黃土崗是個例外。南方多雨,不適合茉莉花生長,往往雨季一過,花就不香了。所以南方賣茉莉花,有兩種價,雨前6元/斤,雨后3元/斤,可見雨季對花香的影響。即便是南方的雨前茉莉,也比不了黃土崗的茉莉花。打個比方,4兩南方茉莉花熏得的1斤茶葉,還沒有2兩黃土崗茉莉花熏的茶葉香。水土、氣候都奠定了黃土崗茉莉花的王牌地位。
難得的天時地利,黃土崗人很聰明,他們還有精湛的技術。就說澆花,用轆轤或者水車打上來的地下水,是不能直接澆灌的,先放在花房的大缸里緩。通常缸里的水沒用完的時候,新的地下水又打上來了,剛好摻和到一起均衡溫度,這叫“水上缸”。
澆水的時候,花把式用中指逐盆敲打,聽聲澆水。聲音沉悶還是清脆,沉悶幾分,清脆幾分,對應著澆幾成水,這可是花把式的絕活兒。
52歲的李成吉當年聽聲澆水可是一絕,中指上落下的又大又厚的趼子就是印證?!袄匣ò咽绞稚隙加絮伦?,有時候敲著敲著受不了了戴頂針。好家伙,上千棵的茉莉花,除了睡覺,3個人不停閑得澆上3天,每盆都得敲一遍?!崩畛杉哪卣f:“你看我顯老吧?都是那會兒累的!”
花兒是花把式的命根子,他們可以吃差點,睡少點,但花兒可得吃好嘍。最好的肥料是醬渣滓(做香油的下腳料)。醬渣滓有多好?聽說當年北京香油廠的工人,兩雙手成天攪和其中,老爺們的手也嫩滑得像大姑娘。就是拿這么好的東西喂花兒吃。施肥之前,先用手挨個抓松花盆里的土(行話叫“釬盆子”),再抓一把醬渣滓混進去,釬過的土能更好地吸收肥料。有時候花盆里剛施過大便,那也得活生生下手抓啊,可能后來改用竹簽釬盆子,就是這個緣故。醬渣滓對催生花骨朵最有效,而能生根的頂級肥料當屬馬掌水了。削下來的馬掌要經過浸泡、加溫,變成臭水,才是最好的肥料。
“花神”儼然測溫儀
養花的花房有兩種,一種冷房,一種熏房。五六十年代,或者更早以前,還沒有塑料布,沒有棚。花房都是玻璃造的。為了保證一年四季供應茉莉花,冬天,玻璃房里要籠火,冷房溫度控制在10度,浮動不超過1度。茉莉花兒放在冷房里,能延長花期到25天左右,期間5天換一回盆子,達到不開花也不掉葉的效果。另一處熏房,則要請專門砌炕的師傅,砌上一米高、五六米長的土炕??黄龅煤?,熱氣暢通,還能保溫,遇到這樣的師傅,花把式可高興了。把沒有花骨朵的茉莉花放在土炕的板子上,熏(烤)夠了時候,挪到玻璃屋里陽光最充足的地方曬,即便是冬天里呀,那茉莉花也連成片地開放呢。
謝淑珍的父親,有“花神”之稱,他在熏房里走上一個來回,說出的溫度和溫度計上絲毫不差,熏花的技巧拿捏得出神入化。
青黃承接的后來人
陶禮寶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黃土崗花匠,但像他這樣,從南方遷到北方,帶來了技術的年輕花匠幾乎撐起了從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黃土崗花圃。
改革開放不僅給花匠充實新鮮血液,花卉品種也極大地豐富起來。老北京花把式口中的“白貨”,是茉莉花;而“雜貨”就是其他花卉和綠植了,比如晚菊、玉蘭、洋繡球、草蝴蝶、天竺、鐵樹、棕櫚等。在黃土崗種植雜貨的花把式鳳毛麟角,在大家的記憶里,只有斯大林去世那一年,種植雜貨的花圃熱鬧了一回,整院子的雜貨被拉走了。
直到80年代末,南方的新鮮品種被引進北京市場,花卉入室養殖,價格也高起了。一品紅是比較早期引進的品種,給一品紅做造型當數黃土崗花把式的手藝最好。他們用馬蓮繩繞圈,引導縱向生長的一品紅盤繞成一層層水平環。
說到造型,剛剛從南方引進的盆景,用花把式的話說:“長得跟大窩頭似的。”不看好,怎么辦?聰明的黃土崗花把式把球狀的盆景修剪得又平又薄,有了層次感。用作造型的鐵絲在陽光下吸熱升溫,影響植物生長,陶禮寶想到用湖北老家的棕繩代替鐵絲,植物纖維耐熱,溫度變化很小。
精湛的養花技術降低了花市價格。90年代后期,進口鳳梨一棵賣到一兩千元,而黃土崗花把式接手后,培育了國產鳳梨,幾十塊錢一棵,只要咱老百姓樂意,隨時都能搬幾盆回家。外來品種也啟發了花把式的育花思路,培育出很多黃土崗品種,花開嬌艷蔥蘢的美女櫻就是其中之一。
栽花養花是黃土崗隨處能聽到的話題。切磋種花技術,尊重種花人是這里的風尚。因為他們知道,種花人是家鄉的寶!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