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時尚、奔放、國際化的北京東部區域不同,擁有厚重人文與歷史底蘊的京城西部,依西山、傍綠水、聽寺鐘、伴鳥鳴,所有的景象都呈現出最原生態的生活居住模式。遠離大都市的喧鬧與浮躁,如果不是每天往返高速穿梭的一號線地鐵,你幾乎會忘記這里是北京。
綿綿起伏的山巒,永定河碧水清波,早晨在西山八大處裊裊的鐘聲中醒來,夜晚,多年不曾見到的滿天繁星在夜幕下閃爍生輝。石景山人早已將自然的恩賜融入生活,習慣了這里的新鮮空氣、參天古樹送來的微風、碧波環繞上的舍利塔倒影,自在安樂盡在不言中。
從燕都第一仙山到北京最重要的重工業區,到首都文化娛樂休閑區,再到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石景山扎扎實實地一步步走過,見證著北京的發展,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驚天巨變。無論在區域發展規劃定位,還是產業成功轉型上,都成了眾多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紛紛效仿的成功樣本。
一個未來將主導整個城市經濟和國家創新能力的都會創新商圈,已在此處迅速崛起。筆者有幸與一些見證石景山發展變化的市民與專家一起,為大家講述石景山區巨變背后的方方面面。
燕都第一仙山引無數名仕贊譽
石景山位于今首鋼廠西北,永定河東岸,由石灰巖構成,海拔183米。它屬于太行山余脈,是北京西山風景區的一個亮點。它的東南坡蒼松覆蓋,雜花生樹,綠蔭濃郁;西北則怪石嵯峨,崖壁千仞,頗具陽剛之美;銅頂的仿古樓臺,如凌空一劍,異常壯觀。古代,它有“燕都第一仙山”的美稱。
石景山有著悠久的人文史。山上出土過大量的繩紋陶片和夾砂紅陶,證明此山是古代的北京人聚落點之一。
石景山是北京西山的一處風景名勝。山上的明代古碑載:“惟山雄峙一方,高接云漢,鐘靈秀之氣,郁造物之英,真燕都第一仙山”。山上的金閣寺塔,是歷代游人登臨的勝地。登臨石景山,西北望群山疊翠,滿目蒼茫;東南瞰平疇千里,心胸開闊。康熙皇帝登上石景山東望,感嘆賦詩道:
車書混一業無窮,
井邑山川今古同。
地鎮標異秀,
鳳城遙在白云中。
在另一首詩中,他描述石景山說:
巖洞幽深無鳥跡,
峰崖高處有人家。
青山綠水誰能識,
懷古登臨玩物華。
石景山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位于永定河的出山口上,幾千年來成為北京城的天然屏障。山下原有三國時戾陵堰和金元時的金口遺跡。康熙皇帝稱:“永定河安流順軌,無沖蕩之虞,居民樂業,歲獲有秋,功之贊佑。念石景山據河上游,捍御宜亟。”1729年,雍正皇帝在石景山下興建了北惠濟廟,祭祀永定河神。
首鋼整體搬遷
成就后工業創意產業傳奇
首鋼的建設和搬遷,牽動著幾代中央決策者和廣大的老百姓。這是一個1919年建廠的國內特大型鋼鐵企業,曾連續多年每年為北京市提供的工業增加值超過80億元,每年上交稅收占到北京市財政收入的1/20強,創造過中國鋼鐵行業無數個第一。然而,當時代的車輪以不可阻擋之勢快速向前之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北京城市的全新定位,使得它不得不遷出北京。
讓一個800萬噸產能的特大鋼鐵企業東遷250公里,這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史無前例的計劃。
2000年,北京市提出調整工業布局,并希望通過調整建立起與城市生態環境現代化國際要求相適應,與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城市地位相匹配,與首都經濟的空間環境條件相吻合的產業布局。
2004年,北京市修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了自己“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產業結構調整為“都市國際化、經濟服務化、區域一體化、產業輕型化”。
從2006年開始,北京建立了能耗、水耗公報制度、節能監察和評價制度,并將“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分解到各區縣和重點耗能企業。首鋼搬遷調整啟動,北京焦化廠正式停產,合成氮、電石、硫酸、油制氣等27種傳統工業產品退出生產,基本消滅了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紙、小鋼鐵。
停產或者搬遷這些“硬產業”,消滅了北京城市發展的“硬傷”,全新的產業體系正在這座越來越國際化的大都市中崛起。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中心區、臨空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等6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引領帶動者,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近一半,金融業增加值占到全市70%以上,信息服務業增加值也超過全市的一半。
首鋼的整體搬遷,是新時代城市建設的一個傳奇事件,也為國家、北京市政府提出了更多關于搬遷經費、人員安置、新廠投產資金、新舊廠產能過渡等前所未有的難題和重重挑戰。然而,在選擇首都還是選擇稅收的問題上,我們欣喜地看到,北京市政府選擇了前者。
為了構建全新的國家大都市,首鋼于2007年年底完成壓縮400萬噸鋼鐵生產能力,在北京石景山地區階段性保留400萬噸鋼鐵的生產能力。其間,為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暫保留2臺燒結機、3座焦爐;按照計劃,2010年年底前北京石景山區冶煉、熱軋能力全部停產,只保留首鋼總部和研發體系以及不造成環境污染的銷售、物流、三產等業務。一個偌大的搬遷工程,在政府扶持、全民支持、全體首鋼人同心協力的共同努力下,進展頗為順利。
首鋼整體搬遷后,主廠區將騰出8.56平方公里土地,這在市區是絕無僅有的,據石景山區政府相關人士介紹,主廠區北部的首鋼廠房將保留外形,可作為展館、拍攝及演出基地等。主廠區南側靠近長安街西延線的部分,將發展金融商務、總部經濟等,同時將建商業、娛樂、住宅等綜合配套設施。臨近永定河的區域將建設一個濱河生態公園。
2009年10月14日,中國動漫游戲城項目在首鋼二通廠原煉鋼廠房內正式啟動。作為國家發改委國家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中國動漫游戲城將獲得北京市每年1億元的資金扶持,預計未來將有300~500家企業入駐。
打造綠色產業是CRD規劃的核心。而這種“后工業時代”的轉型,同樣為石景山區創造出極具特色的居住氛圍。
奧運場館建設 帶來后奧運效應
如果僅僅憑借八大處的原始山林、永定河的波光水色和西山晴雪的景致,這里還夠不上北京最舒適的區域。一切得從2001年的北京申奧成功開始。石景山從那一刻起,就注定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沒有奧運會,首鋼的搬遷不會顯得這樣急切;如果沒有首鋼搬遷,石景山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的轉變不會這樣雷厲風行;如果沒有這壯士斷腕般的轉變,石景山不會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盡管奧運場館散落在各個區域,盡管各個區域都在盡己所能服務奧運,但2008年北京奧運會對北京各個區域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無過于石景山。而石景山本身也成為僅次于朝陽、海淀的第三大場館群,7個奧運比賽和訓練場館,涉及5個比賽項目,29枚金牌將在這里產生。
“奧運場館建設要按照市委要求,統籌布局,精打細算,經得起歷史的檢驗。”2004年7月23日,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在調研奧運場館選址工作時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奧運場館建設,充分利用好北京現有豐富的體育場館資源,堅持節儉辦奧運的方針,圍繞奧運需要綜合協調,既滿足奧運會比賽的需要,又能夠為北京的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留下發展空間。今后北京市體育場館建設都要圍繞奧運轉,要滿足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要求,以人為本,建在社區。
石景山擁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和現成的場館資源,首鋼籃球館、老山體育館、石景山體育場、石景山體育館等多個建成于八九十年代的體育場館,對這些原有場館升級改造,使其能夠承擔奧運比賽和訓練的任務,更使周邊市政環境得以迅猛地發展和提升。
西五環路段從北到南依次建有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首鋼籃球中心、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石景山體育中心,總占地面積達75萬平方米。在西五環沿線上建有7個奧運場館,再加上周邊的相關產業群,一條疏密有致的體育產業帶赫然天成。
時任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張家明曾向媒體公開表示,北京奧運場館的規劃選址歸納為3個特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節約用地、減少居民搬遷;盡量選擇人口密度較低、住戶相對少一些的近郊地區;兼顧舊城風貌和文物保護。張家明表示,奧林匹克公園和石景山場館區的建設,促進了該地區城市化進程,是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
北京奧運會結束以后,部分冷門項目的場館面臨著即將被拆除的窘境。為了能使這些場館在奧運會后有效利用,冷門項目場館的集中地石景山區,由區政府帶頭,將全區所擁有的7處奧運場館打包向市民開放。
據了解,在石景山區其他奧運場館開放之前,同樣位于石景山區的奧運會籃球訓練館已經對市民開放。如今的籃球訓練館已經改造成為一個健身俱樂部。在2000多平方米的場地中,動感單車、橢圓機、新型跑步機、瑜伽訓練室、大操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市民只需花費600元辦一張會員卡,就可以在設施一流的場館內健身一年。平均下來每天才花費不到2元錢。對于市民來說,確實是十分超值。
生于70年代的高先生是土生土長的石景山人,父母都是首鋼的第一批老職工,如今已經退休,高先生表示,首鋼的搬遷停產,確實讓石景山的空氣更干凈了。而從2006年開建的眾多奧運場館,更讓這個區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更寬了,草更綠了,天更藍了,雖然在國貿的高級寫字樓里工作,拿著比父母退休金加一塊兒高2倍多的薪水,骨子里還是喜歡西邊,主要是西邊不堵車。從東到西,分界線相當明顯,只要過了公主墳,就像換了個天地一樣。這里看不見呆滯木訥的神情,也沒有倉促趕路的職業裝男女,更多的,是牽著漂亮的銀狐遛彎的老百姓和推著嬰兒車的父母。而這里隨著石景山萬達廣場的開業,也像東邊一樣繁華起來。
文化創意產業 讓區域展翅高飛
石景山區的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4.46%,居北京城八區之首。隨著首鋼搬遷,石景山的發展空間將會很大,首鋼搬遷調整騰出的8平方公里土地上要規劃建設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建,石景山區的城市化建設也是相對較高的,市政道路、生活配套、娛樂休閑相對成熟。
以山靈水動的大環境景觀清晰地勾勒石景山的輪廓,以現代科技文化激活傳統工業文明的空間載體,以生態的、人本的理念細致地刻畫城市建設的每一個角落,石景山區應該可以建成一個復合了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的特色地區。
目前的石景山區,已經擁有首鋼體育館、老山奧運自行車館、石景山體育館等健身場館,以及石景山游樂園、北京雕塑公園和古城公園等休閑場所。而在《CRD建設行動規劃》中,休閑與娛樂將是石景山區的一大主題。
在人們熟知的八角游樂園,將打造出一條圍繞游樂園而建的酒吧街——體量4萬平方米的“塞納·左岸”風情街;而在北京雕塑公園西南側,總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的臺灣街已經招商80%。這一以臺灣風情為主題的文化特色商業街,涵蓋了餐飲、文化藝術、娛樂休閑和購物等多種業態,讓市民足不出城便可體驗原汁原味的臺灣風情。
在交通方面,2008年4月,連接阜成門到門頭溝的阜石路西四環至西五環段正式通車,成為連接石景山區的城市快速干道。此外,區域還將進一步推動軌道交通,未來將形成蓮石路、京原路、五環線等多條地面交通和地鐵4號線、6 號線和S1線共同構建的立體交通網。區域內交通便捷,優勢明顯,“住在市里,上班在石景山,開車非常順。”
由傳統重工業區轉型,石景山區以打造首都文化娛樂區(CRD)為目標,遞出“綠色生態、宜商宜居”的新名片,吸引外資企業目光,快速發展高端第三產業。2009年該區外商投資企業開業186家,完成稅收4.21億元。
沃爾瑪、家樂福、埃森哲、日本電氣、新日鐵、阿爾斯通、理光、保時捷等世界知名大企業和著名品牌企業相繼在該區落戶,外資來源遍及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25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該區重點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商前來搶灘。隨著“國家數字媒體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發展基地”、“中國電子競技運動發展中心”、“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等多塊國家級招牌的相繼落戶,石景山在招商引資、平臺搭建、體制創新、政策服務等各方面的優勢凸顯,形成巨大“引力”。追逐著這些“大牌”,去年,入駐該區的45家外資企業中,90%是文化創意類企業,累計投資總額近1.85億美元,注冊資本1.42億美元。
石景山區文化創意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全區以數字娛樂為代表的文化創意企業超過2500家,其中,搜狐暢游公司成為2009中國互聯網第一IPO,以暴風網際、華瑞君合、藍港在線、易華錄為代表的科技文化規模企業脫穎而出,總收入同比成倍增長。
便捷的交通網絡,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山水自然資源、廣袤的儲備土地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的產業轉型計劃,使得石景山區不僅成為科技創新中心,更成為未來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動畫、動漫、網游產業研發中心。
先天生態后天補足,
成就城市新中心
首鋼一直是石景山經濟發展的支柱。2003年首鋼所貢獻的增加值占石景山全區GDP的55%,稅收占區財政的50%,從業人員占全區從業人員的40%。首鋼搬遷后,石景山面臨主導產業空心化的局面,培育區域新的主導產業,成為石景山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為實現首都休閑娛樂中心區(CRD)的定位,石景山區將實施“替代戰略”和“錯位戰略”,與首都其他城區形成截然不同的發展策略。
替代戰略是指締造以休閑娛樂為主旋律的相關產業結構,形成產業集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用現代型替代傳統型,用三產替代二產,用高附加值產業替代低附加值產業,用“多產業支撐”替代“一鋼獨撐”的目標,解決首鋼涉鋼產業搬遷后支柱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而“錯位戰略”則是與主城區在發展定位上形成錯位,構筑具有比較優勢的休閑娛樂產業鏈。此外,石景山還將與海淀、豐臺、門頭溝等周邊區域在產業分工等領域進行戰略合作。
石景山區將推出以一山(山林景觀)、一水(永定河)、一軸(長安街西延長線商務軸)、一園(石景山科技園區)為核心的三大特色功能區,包括東部的主題娛樂區、西部的休閑度假區、中部的創意高新區。
石景山是北京總體規劃確定的“一軸一帶”的交匯點和海淀、豐臺、門頭溝三區的重要連接點。長安街西延長線和阜石路兩條城市主干道向東與金融街、CBD相連,五環路、阜石路、蓮石路等與北京城市快速路體系相通,地鐵1號線、2號線、5號線將石景山與北京中心城區緊密聯系起來。
石景山產業轉型和主導產業培育還應和首鋼搬遷騰退空間、門頭溝城區和豐臺西北地區發展結合起來。石景山區的產業轉型可借助“京西商務區”和“京西副中心”定位,圍繞新的主導產業體系,做好品牌宣傳和產業培育。順利實現經濟轉型,成就城市新中心,對石景山來說,不會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