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書卷
泊秦淮
唐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見《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詩四首》)
讀行江蘇
南京是江蘇省會,不僅是江蘇的政治、經濟中心,還孕育著一道迷人的人文風景線。徜徉其間,曾經的刀光劍影、曾有的榮辱興衰似乎早已遠去,留下的只有恬淡純凈、平和安寧。讓我們一起走近夫子廟、烏衣巷、桃葉渡、中華門,槳聲燈影中,感受它們的源遠流長、濃郁文化,領略它獨有的神韻和風姿。
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十一次定都,自古人文薈萃,商賈云集。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秦淮河古稱淮水,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兩岸自古可謂是 “槳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畫船簫鼓,晝夜不絕”。晚唐詩人杜牧就曾夜泊秦淮,聽到酒店歌女在唱陳后主時流行的歌曲,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于是寫下了著名的《泊秦淮》一詩,以抒發心中的萬千感慨。那一座座橫在河上的橋,更是聲名遠播,有因唐代詩人劉禹錫一句“野草花”而聞名的朱雀橋、文官下轎的文德橋、武官下馬的武定橋……
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于明代的燈船。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朱自清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對此就有極其精妙的描述。
烏衣巷位于夫子廟西南數十米,是一條幽靜狹小的巷子,原為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所在地。舊時王謝子弟善著烏衣,因而得名。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歌《烏衣巷》。從此烏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絕。
桃葉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個古渡,又名南浦渡。它與杭州西湖的斷橋和揚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橋一樣,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繹出了無數浪漫的傳說和故事。
如今,當你流連在繁華依舊的秦淮河畔、桃葉渡口,可否會記起那曾經的歌,曾經的舞,曾經的才子與佳人?只要你留心傾聽,你一定能聽到晉代大才子王獻之等候愛妾桃葉的柔情蜜意,清代大家吳敬梓那酣暢淋漓的儒林風情。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廟,是群眾性文化活動場所,匯聚了秦淮風光的精華。來到這里可不能錯過那琳瑯滿目的夫子廟小吃。它緣于當年的秦淮畫舫,其手工精細,造型美觀,風味獨特,獨領風騷。絲絲細嫩的鹽水鴨、十里飄香的五香豆、名滿全國的鴨血粉絲湯……會讓你一飽眼福和口福。
超級鏈接
烏衣巷
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節選
朱自清
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們初上船的時候,天色還未斷黑,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的恬靜,委婉,使我們一面有水闊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著紙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我們坐在艙前,因了那隆起的頂棚,仿佛總是昂著首向前走著似的;于是飄飄然如御風而行的我們,看著那些自在的灣泊著的船,船里走馬燈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遠了,又像在霧里看花,盡朦朦朧朧的。這時我們已過了利涉橋,望見東關頭了。